了他祖父、父親和兄長從來不曾享受過的高度讚譽,朝野的東林君子們異口同聲的稱讚這位少年天子是大明當之無愧地中興之主,並向他保證,根據天人感應的道理,大明很快就會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但是,遺憾的是老天爺反應比較慢,崇禎年間北方仍然是連年災荒,而且後金仍然還在活蹦亂跳的作亂——打仗,賑災都要錢。
由於崇禎進行了大減稅以後,內庫的收入幾乎完全斷絕,無法再對國庫進行補貼,所以東林黨建議加農賦。( ;)加農賦並非從崇禎朝開始,萬曆朝雖然把農稅定為農民大約收入的三十分之一,但萬曆還是加了總額共計五百萬的遼餉。不過萬曆、天啟兩朝,一旦某省出現天災,朝廷就會減免該省地賦稅。
崇禎天子意圖勵精圖治,可惜手中嚴重缺錢,於是就規定各省賦稅一定要實收,不許地方官拖延耽誤。同時崇禎和東林內閣認為應該顯示出新朝氣象,決議清查各省積欠流弊,以圖把以往歷朝落下的缺口都補上。
以陝西為例,萬曆朝估算每畝產糧大約能賣銀五錢左右,畝稅是銀兩分左右,加上遼餉兩分七厘,共應四分銀到五分銀上下。在萬曆年和天啟年間,遇到災荒的時候不但免去這筆,而且還會有相關地賑濟。
到了崇禎元年,皇帝的內庫已經無法對陝西災區進行賑濟,不但如此,崇禎還下令要一視同仁的收賦稅。
明朝建國初期,陝西各軍鎮地軍糧、武器、被服都由軍鎮自籌,進入小冰河期以後,主要由萬曆收來地雜稅進行補貼reads;。現在內幣的源頭既然近乎枯竭,東林黨某些天才遂建議按照一條鞭例,把這筆賦稅平攤給陝西災區的農民,摺合每畝收兩錢銀,少年天子批准了這個票擬。
明朝建國初期,朝廷在陝西的區設馬政,專門畫出草場以備養馬以備軍用,到崇禎元年地時候,陝西馬政在紙面上應該有戰馬、挽馬五十七萬匹,但事實上……連一具馬骨頭都沒有,草場也早已經退化消失。
萬曆朝期間,軍馬主要靠內幣地礦稅的收入來購買。泰昌朝東林黨廢除了礦稅後,老農出身的魏忠賢不敢在貧苦的農民身上打主意,所以就密令東廠偵查文武百官誰家有錢,然後透過賜給紫禁城騎馬權地方法來收集馬匹。
打倒了萬惡的魏忠賢后,東林君子立刻將這條不得人心地法令廢除,可是剮了魏忠賢並不能在陝西憑空造出五十七萬匹馬來,但九邊軍鎮卻都還需要馬匹供應。東林君子不是老農出身,他們沒有魏忠賢那種小農意識,東林內閣首先把馬政荒廢的責任推給了魏忠賢,然後告訴皇帝現在之所以養不了馬。乃是因為馬場都被陝西地“刁民”霸佔去種田了,所以他們建議皇帝按一條鞭例,增加陝西每畝五錢銀來買馬,崇禎準了這份票擬。
當年張居正時期,明朝地宗室人數就已經大大增加,張居正為了省錢就只給額定供給地八成。等到了要錢不要臉的萬曆親政後,部分宗室他只肯給五成甚至更少,而且萬曆天子還創造性的發明了不給起名字所以不給錢地方法。在他主政期間,有些明朝遠房宗室一輩子都得不到正式賜名,所以也吃不到皇糧,東林黨建議用加賦的辦法來補上部分宗室所需,崇禎同意了這個票擬,陝西因此又多了一份加賦。
此外,東林黨號稱要給陝西治水增產,按一條鞭例——而且,東林黨認為給甘陝軍鎮運輸糧食地費用也不該完全依賴鹽引
還有——原本在豐年被張居正評估為畝產收入可到四、五錢銀地陝西省,天子和東林黨在崇禎元年給當地農民定的地畝賦稅總和已經高達二兩銀子。
一系列天才的理財政策下來,加上政府沒有錢賑災也沒有錢給軍戶發兵餉,於是百姓紛紛自力更生,軍隊紛紛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