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酒,請教起一些論文答辯及學術圈子的問題。有些事請教導師,還不如請教學長,尤其是一些不便明言的東西。
“ming,其實教授對你很不滿意,只是你的論文確實很出色,才主動向michael教授推薦的。”
有人處即有江湖,學術圈也有派系,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學派。只是這圈子裡更為文明,不會有‘誅少正卯’的事而已。
“我知道,只是他的理論已經趨於完美了,很難再對其進行完善。”
正色告誡李家明的穆尼嘆了口氣,這也是他為什麼不做博士後,直接去mit任教的原因。導師偉大是好事,可太偉大了,就讓他的弟子無法有出頭之日,因為他自己把理論完善了,跟在他後面的人連個拾遺補漏的機會都沒有。
“ming,你是天才,好好往物聯網方向發展,或許你會象教授同樣偉大的。”
“呵呵”
“我是說認真的,學術上的成就,很多時候就是靈光一現,然後把靈感進行推導、完善。博士階段沒你想象那麼難,主要就是研究,參加學術研討會。以你的學術水平,或許很快就能成功。”
這是經驗之談,四哥也是這麼說的,李家明虛心受教。(未完待續。。)
第七十八章 拉幫結派
想在美國的學術界混,獲得博士學位只能算剛剛初選及格。從博士開始,要接受三次複賽,等到透過了講師、助教授、副教授的大關,才能取得正教授的資格,才可以算入圍。
入圍以後,再要經過各種學術刊物、出版集團、基金組織乃至社會人士的考驗,方能取得爭奪名教授頭銜的決賽權。至於能否鶴立雞群地擊敗各路英雄,衝到學術界的第一線,還要由洞見、機緣甚至壽命來決定。因此,美國的學術界雖然到處是諾貝爾獎、克拉克獎、菲爾茲獎,可要想一顯身手,奪取那麼一個獎並不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
這就是李家明的師兄穆尼,給他說的學術圈,可他話鋒一轉,又否定了前面的說法。
“ming,學術界不重過程,只重結果。就比如你那篇關於網際網路流量誤區的論文,能一路殺到richard/stone獎的評審第二輪,就是因為它的原創性和對網際網路企業有指導作用。我敢打賭,如果你已經獲得博士學位,拿論文獎沒有一點難度。”
這?李家明突然有種明悟,或許自己的學術之路會比想象中容易得多,因為自己可以用一個既定的未來,在繁雜的現實中尋找依據。
只要自己能夠不斷髮表有份量的論文,根本無需象穆尼這樣去謀求教職,按照既定的渠道一步步上升。就象四哥,拿下stevenson獎和博士學位,立即被加州理工聘為助理教授,一舉進入正式的教職序列,根本不要去先當博士後、講師之類的。
這就是所謂的‘學術界,不問耕耘,只問收穫’。
這就對了,正品酒的穆尼舉杯示意,但也提醒道:“還有一點,第一流大學的正教授,固然擁有崇高的學術和社會地位,但是他們依然不能稍微鬆懈。
上至學術界的權威,下至研究員或大學生,都會對他們施以壓力。因此,他們既要經常發表論文、書評甚至專著以滿足學術界的要求,又要隨時周旋於青年學子之中以提拔後進。
一位教授如果不能在學術界擔任自己專長的領導工作,他不但會受到同事的恥笑,甚至會遭到扣薪之類的打擊。”
明白了,李家明舉起酒杯與師兄碰了一下,小聲道:“所以教授讓我去從師於michael?”
“good,但也不完全對,到了他那個層次,已經是學校求著他任教。”
那是當然,能開宗立派的大師,而且是鐵定會獲得諾貝爾獎的大師,可以說只要他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