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軍建,偽軍被收編後,蔣軍建,前後十多年,濰縣一個小小的縣城,城防工事在全山東都數一數二的,號稱“魯中堡壘”。
這個“魯中堡壘”可不是吹牛的,以西城為核心,全城三道半永久性防禦體系。第一道防線在外圍,什麼“子母堡式”的獨立據點,除了碉堡、地堡外,全是地雷、陷阱、鹿砦、鐵絲網,一踏上或炸或陷或刺;第二道防線在四關。各有高3米、厚4米的土城寨,設有3個佈雷區,埋設地雷1000多個,密密麻麻,全是一觸就炸的“鐵西瓜”;第三道防線在東西兩城,東城牆高3丈,西城牆還高出東城一丈五。因此,要跨過這3道防線,“打”進濰縣城,還真得有點“天兵天將”的本事。
別說濰縣城有這3道鋼鐵防線,就是沒這幾道防線,當地老鄉說:在歷史上還沒有聽說被哪支隊伍憑武力開啟過。濰縣城的守將是蔣軍第96軍軍長兼45師師長陳金城,他“統帥”正規軍加上地方部隊(全是附近城鄉的保安團、自衛隊、還鄉團、土匪等),總兵力達萬多人,並且兵強馬壯。因此,陳金城說:“濰縣城固若金湯,是攻不破的金城。”
這並不是“國民黨的牛皮”。
濰縣城有東西兩城,白浪河從城間穿過,是有名的“雙城”。許世友召開兵團作戰會議,討論攻城策略。他說:“攻打這樣—座設防堅固的重要城市,在山東部隊攻堅史上還是第一次。不僅考驗部隊,更考驗指揮員。在這艱鉅攻城任務面前,有許多難題需要解決,其中最難的要數選擇主攻方向。”
譚震林政委也說:“選擇主攻方向,是關係戰局的大事,必須認真解決好。”
面對“雙城”,又像當初打周村一樣,眾人各抒己見,有的主張先打東城,有的主張先打西城,有的甚至提出東、西兩城一鍋端。最後,兵團領導根據東城城牆低,防守兵力弱,西城城牆高,守備兵力強的實際情況,考慮先拿東城開刀。
在這次會議上,聶鳳智沒有作聲,做了“啞巴”。
會後,為了解決主攻方向,聶鳳智親率9縱各師幹部,反覆實地偵察,多方瞭解情況,摸清地形敵情,經過分析研究後,他有了自己的看法,這就是先打西城比先打東城為佳。
他認為從城防工事和守備力量看,確實西城強、東城弱,避強擊弱,完全符合毛主席提出的“十大軍事原則”。可是,在濰縣特定情況下,要確定“雙城”孰強孰弱,並不是那麼簡單。因為東、西兩城相距很近,最遠處不過一二百米,中間一條白浪河川流而過,河上5座大橋溝通東西兩城,照一般估計,東城是較易攻破。但西城比東城高出5米,敵指揮機關設在西城,先攻東城,首先會受到西城兇猛火力的鉗制。即使拿下東城,仍要冒著西城居高臨下的密集炮火,再攻西城。相反以硬對硬,先打西城,敲掉敵人的首腦機關。再依託西城,直取東城,順理成章,穩操勝券。至於同時攻擊兩城,必然造成兵員火力分散,顯然不足取。因此,他的結論是:先攻西城為上策。
14。打濰縣:大白天攻城(2)
經過反覆思考後,他提出了“擊敵要害,先攻西城”的作戰方案,並把先打西城的設想,向兵團首長作了彙報。
他把這個方案的利弊講得一清二楚,令人折服,當即得到許世友、譚震林首長的贊同,兵團批准了這一方案,決心先攻西城,打掉敵之首腦要害,而後再取東城。並根據這一決心,許世友又“補充了兩點”:
一是作戰指導方針為“穩打穩紮”;
二是把主攻的任務交給了9縱。
許世友的這兩條和聶鳳智“擊敵要害,先攻西城”的作戰方案堪稱“攻打濰縣的最佳創意”。就在這個創意由設想漸漸轉化為戰鬥的現實時,96軍軍長陳金城正坐在他位於西城指揮中心,向前來“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