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場”同“音響場”的相互共振才是完美的。是的,前者沒有後者是沉悶的;後者若沒有前者便失去了附麗,失去了依託,失去了物質世界的大背景,失去了空間舞臺。
上帝不願住在沒有宗教音樂語言符號系統迴盪的教堂內。
上帝最樂意聽到人類用兩種藝術語言符號系統同時對他唱讚歌:
石頭語言,和聲語言。
和聲的音程同石頭砌成的物理空間尺寸呈數量精確的比例關係。或者說,數學的絕對和諧把音樂藝術同建築藝術溝通了起來。它使人會產生三重的激動,因為它是三重的詩:音響詩,建築詩,數學詩。數學詩貫穿了前兩者,並將它們一一穿紐。
這裡才是世界的詩結構,也是詩的世界結構。閉起你的雙眼,開啟你的心眼,聆聽莫扎特的《彌撒曲》,你彷彿能看到低拱、高拱、壁柱和玫瑰形的窗子連同它們的花瓣……。其中有高聳入雲的尖頂,直刺深秋的藍天。
莫扎特的彌撒曲也有直指藍天、鐘聲扣白雲的尖頂;他用音響詩的語言,協同教堂建築(石頭)語言,娓娓道出了基督教的精神。
尖頂式哥特風格的大教堂已傳遍歐洲。許多城市以建造最高尖頂、最豐富裝飾的教堂為榮。應該承認,教堂建築和音樂均為基督教當年傳遍歐洲立了大功。在莫扎特的內心深處,常有一種“地球上的匆匆過客”的感覺,所以他喜歡在藝術中追求永恆。他業餘時間沉溺於彈子房、舞會和其他消遣的遊戲,也是企圖忘卻塵世的一切痛苦。(莫扎特看破紅塵,全然來自他頭腦裡的這個念頭:晚上躺下去,說不定第二天就再也爬不起來了呢)
。。
尾聲
如果莫扎特多活20年
莫扎特(1756…791),人類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讓我們對他的短暫一生作個粗略統計:
除掉睡覺10年,吃飯3年,坐馬車旅行2年,在臺上演奏1年,讀書、跳舞娛樂和梳理頭髮共4年,教課2年,生病臥床1年,真正用來作曲大約只有12年。
他總共寫了626首曲子,平均每年50多部作品!不要說創作,就是把這50多部的譜子抄一遍,也要把一個硬朗漢子抄垮!
莫扎特只活了35個春秋寒暑。
假設貝多芬也在35歲死去,便沒有《命運》、《田園》和《第九》等交響曲。因為這些偉大作品都是貝多芬在35歲過後的創作。(貝多芬活了57歲)
又假設瓦格納也只活了35歲,那麼,他同偉大根本就不沾邊。西方音樂史上決不會有他的英名。因為他的偉大成就都是他在35歲之後做出來的!
巴赫活了65歲,柴可夫斯基活了53歲。如果他們像莫扎特,也只有35歲的壽命,那麼,他們同樣算不上偉大。
由此可見莫扎特的曠世天才的創造力。他幾乎每隔些日子便有樂思泉湧,彷彿是上帝的託夢,他只要記下來。
如果莫扎特多活20年,世界音樂寶庫準會豐富得多!
2008年12月底
最後定稿於上海淮海中路“paul咖啡屋”
(1930年代霞飛路上白俄開的著名的“第第斯咖啡餐館”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