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近的藩王還有幾位,但都分散在全國各地,以明末的交通條件,一時間根本來不及聯絡。只有一位魯王次子朱以海,因為王府被聞香教起義軍攻破,父兄皆死於戰亂的緣故,乘坐海船逃到南方避難,正好就住在南京城內……於是便被一部分東林黨激進分子如獲至寶,經過一番忽悠、勾搭和密謀之後,便將這位朱以海殿下捧上了南京紫禁城的丹墀御座……
雖然這位朱以海殿下的地位差了點兒,跟崇禎皇帝的血緣關係也太遠,讓他當皇帝實在是名不正言不順……不過在諸位自信心爆棚的東林黨人看來,這新君的地位不穩一些也沒啥不好,日後更加容易拿捏。
結果……因為名不正言不順的緣故,朱以海這位“永和帝”確實是很容易拿捏,在被東林君子們忽悠得登上帝位之後,基本就成了拱手木偶,半分實權都抓不到,也不敢有什麼自己的主張。但問題是,同樣是由於名不正言不順的緣故,地方上都對這位新君不太認同,而皇室宗親更是譁然大罵,覺得他實在沒資格稱帝——首先是地位太低,而且跟皇室嫡系的血脈也太過疏遠,這貨跟崇禎皇帝都已經出了十服了……
——正統皇帝尚在人世,皇室宗親全數不服,各省大員首鼠兩端,又無多少精兵良將可以壓陣,也缺少足夠的聲望來贏得人心……這樣沒名沒分的皇位若是還能夠坐得穩,才叫怪事了呢!
事實上,就連南直隸的地方官府,對於廢黜皇帝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也是感到非常心虛的。以俞國振的看法,如果崇禎皇帝在得到訊息之後能夠當機立斷,火速率領少數精兵直撲南京的話,那麼沿途府縣官吏根本不敢對皇帝舉起刀槍,只會望風而降、俯首稱臣。就連南京城在天子御駕面前,同樣也很可能會無血開城、改旗易幟、倒戈歸降——南京城內那些帶兵的勳貴,也未必都認可這位“永和帝”朱以海。
但很遺憾,似乎是由於資訊不對等的緣故,也有可能是攝於東林黨昔日的巨大聲望,流亡在西北的崇禎皇帝貌似嚴重高估了南京小朝廷的實力,沒有選擇快刀斬亂麻,而是先忙著招募兵馬、穩固後方,預備徐徐圖之……結果就給了根基不穩的南京小朝廷一段緩衝時間,讓天下出現了二帝對峙的局面。
然而,就在這樣危機四伏、搖搖欲墜的局面之下,掌握了南京朝廷的東林黨,卻是一副自我感覺十分良好的模樣,整日賦詩聚會,宴飲歌舞不絕,好像並非身處於亂世烽火,而是已經天下太平了一樣……
——這十里秦淮上的燈紅酒綠,絲竹歌舞,怕是一直要拖到兵臨城下的時候,方能暫且告休吧?!
看著畫舫內正在高談闊論、滿口空話的張溥、張岱、方以智等江南名流,還有正在推杯換盞行酒令的書生士子們,俞國振又一次低頭嘆了口氣,將一小杯黃酒灌入喉嚨。
——不管怎麼樣,這幫作死專業戶的未來命運,都已經跟他這個穿越者無關了……
421。第421章 、金陵歌舞何時休?(三)
第一百十二章、金陵歌舞何時休?(三)
秦淮畫舫之上,諸位江南士子談天說地、吟詩作賦、觀舞聽曲……當真是好不暢快。待到不勝酒力之後,自有諸位紅倌人(紅倌人就是陪睡覺的,清倌人只管彈琴唱曲)將他們扶進香閨,與之**歡好。
而俞國振和幾個穿越者,還有幾個湊熱鬧的閒人,作為次一等的陪客,卻沒有這等瀟灑香豔的待遇——雖然只要他們肯自掏腰包的話,應該也是能叫得到姑娘的。但問題是,今天的秦淮河上實在是“群賢薈萃”,面對那麼多風流倜儻計程車子們,諸位清倌人紅倌人的生意異常火爆,各家青樓估計已經早已客滿,普通人即使肯大把掏錢,也約不到什麼名角兒……所以,待到酒足飯飽之後,他們也很有眼色地告辭下船了。
當俞國振帶隊走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