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足兩天的時間,鄭勛睿哪裡都沒有去,一直都在東林書屋,分析皇太極的目的,此次的議和是皇太極主動提出來的,而且派遣了安平貝勒杜度,可見皇太極是重視此事的。而且在最終達成的議和協議之中,皇太極明確表示臣服大明朝廷,讓出遼東的大淩河城,表示不會繼續在遼東有任何挑釁的行為。
與此相對於的是,朝廷在收到杜度帶來的三百萬兩白銀之後,釋放了武英郡王阿濟格,以及其他的後金韃子。
兩次的商談,皇太極拿出了一千三百萬兩白銀。
不過第二次的議和與第一次的談判比較起來。有了很大的不同,第二次的議和。皇太極明確表示了對大明朝廷的臣服,這可不是一般人會做出的讓步,相比較來說,皇太極做出的這個姿態,讓皇上可能更加的高興。
可惜鄭勛睿不是這樣看的。
成王敗寇,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實力才能夠決定一切,皇太極的實力沒有遭遇到多大的損耗,年初進攻朝鮮,劫掠無數的錢財和人口,實力明顯得到增強。從其中拿出來三百萬兩白銀,不是特別困難的事情,不會傷筋動骨。
至於說口頭上的承諾,要是誰真正相信了,那就是不擇不扣的傻瓜了。
南京和蘇州那些東林士子的動向,鄭勛睿是不關心的,這些人無非是瞎嚷嚷一陣子,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朝廷已經做出決定的事情,事後來評論和抗議,等同於事後諸葛亮,再說錢士升和侯恂等人本就是東林黨人,他們在內閣商議的時候,都表示同意了,下面的東林士子站出來嚷嚷,豈不是自打耳光。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