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作品是真實的,不會扯淡。
那時候趙匡明曾專門去觀看葉君生的《廬山圖》,他並不相信市井傳聞,什麼指間夾筆、什麼雙手作畫,什麼下筆如飛,這有可能嗎?
才子見得多,出口成章,下馬成詩,諸如此類,倒還比較靠譜——才子競賽的丹青詩詞單元難度更大,別忘了,除了畫畫之外,還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呢。
單憑這兩句,便足以氣壓全場。
詩詞。或可以早就想好,打好腹稿。可偌大一幅畫,一筆一墨,根本不能偷工減料,怎麼可能用這般的方式來畫出來?
懷著好奇的心態去看畫,看完畫後,二王爺卻默然了。
可以很分明地看得出,從筆法,功力的角度來看。《廬山圖》頗有瑕疵。不少連筆處顯得潦草,甚至可以說是輕浮。
由此可見,葉君生作畫時的情況,確實很急促,狀態不好。這便印證了一刻鐘畫就丹青巨幅的說法。
真是有些不敢想象。
時間迫切。或者可以完成作品,但這樣的作品竟能問鼎第一,這就萬中無一了。
《廬山圖》,細微有遺憾,然後從整幅丹青來看,卻顯得山水躍然,氣勢逼人。就連存在的不足。都似乎轉化為優點了。
再配上七絕,配上李逸風親手銘刻的雞血石印章,渾然一體,令人一看。無話可說。
自古競試比賽類,罕有好作品出世,這是慣例。然而葉君生的出現,卻屢屢打破這一說法。
因此。趙匡明一直想找個機會,親眼看看葉君生是怎麼作畫的。是否真如傳聞的那樣。兩隻手,竟能揮動好幾支筆來潑墨作畫。
眼下看時,葉君生卻中規中矩,右手執筆,醮墨揮灑。
速度,委實不滿。想都不用想的,唰唰唰,簡直快過抄書。
只是沒有目睹到傳聞的一幕,不知怎地,趙匡明有些怏怏。
過不多久,丹青墨就,略微涼一涼,墨汁幹得幾分。
趙匡明等人便湊上來看。
葉君生畫的是小幅,寫意,落筆寥寥。枯涸的池塘、殘破的荷藕,池塘邊擺一方青石,石頭尖上立著一隻鳥兒。
鳥兒仰著頭,仰視蒼穹。最讓人過目難忘的是,此鳥的眼珠子居然是白的。
白眼看青天!
這個……
李逸風和黃元啟對視了一眼,都看出對方眼色中的疑惑,以及納悶。
整一幅畫,意境蕭索,給人蕭瑟之感。鳥兒白眼望青天,很突兀。無論格局背景,以及事物,本都不該入畫的。
但葉君生畫了。
用意何在?
以畫中小鳥自喻嗎?
暗示時局貌似繁榮,實則枯萎?
好小子,端是讓人不放心啊。若是二王爺發怒,那就不可收拾。
趙匡明靜靜地看著,現出思索的神情來。忽而,他抬頭開口:“君生,此畫畫法,當真別開生面。”
葉君生微笑道:“若王爺喜歡,還請笑納。”
“我會的。”
四目相對,俱是一笑。
無事發生,李逸風與黃元啟都放下心來。固然二王爺為人隨和,親切,但作為帝王子弟,有哪個是能隨便敲點的?
隨後,又坐了一會,葉君生起身告辭。
二王爺本來要讓馬車相送,可葉君生婉拒了,一個人出府而去。
至於李黃二老,被留了下來,有事情洽談。
卻說葉君生,大步而行,要快些回四合院找葉君眉,好生了解關於《靈狐圖》的奧秘。
回到家門口時,卻發現門是從外面鎖著的。
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