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了,轉了。”
文登抱龍河邊,一處引出來的水渠上一片歡呼,一個水裡機械正在嘎吱嘎吱的響著,上面有幾十個轉子正在轉動,一些學生一手用手指握著棉條,另一手抽緒捻勻,變成細勻的紗線,隨著幾十個轉子的轉動,紗線也隨之旋轉,然後纏繞在紗錠上。
劉民有在水車周圍走動,心中頗有些興奮,這個水力大紡車是他安排給文登大學堂機械班的實驗科目,附有很高的獎勵,現在才出了初步的成果。
劉民有對開發何種主力產品想了很久,他需要幾個必備的條件,第一是勞動密集型,必須能解決大量人口就業,第二是有足夠銷量,第三是原材料豐富。他安排商社作了一些調查,棉紡業正好能滿足他的要求,如果能發展棉紡業,除了紡織本身以外,還有大量的上下游產業可以發展,比如機械、染色、製衣、運輸等,帶動的其他消費行業就更加巨大。
中國的棉紡業在宋代就比較發達,棉花最初傳入的時候是在福建和廣東,後來江南地區的棉種產量更高,福建和廣東的灌木型棉株比不過江南的一年生棉花,閩廣的經濟作物便向蔗糖類作物轉變。而棉花種植到達頂峰,全國各地都在種植,連遼東這樣的最北地區都有,從而迅速把麻製衣料淘汰,麻制布料成了幾個區域性地方的特產,江南地區變成棉紡的中心區。
棉紡業是比絲綢業更利於家庭式生產的行業,所用的紡機和織機都很簡單,單錠的紡機是老少都可使用。通常一個農戶一天能織一匹,織好第二日就拿去變賣。換回棉花又繼續織,資金上週轉很快。最適合家庭作坊,所以在江南發展迅速。棉布針對的市場是普通底層百姓,銷量巨大,對工藝的要求並不高,不需要花哨的紋路花紋,所以又十分適合大規模生產。
相比起來,絲綢行業就很複雜,按照劉民有的想法,絲綢行業出口便利。也是可以發展的,但是調查後發現,絲綢的機械和流程都很複雜,雖然單價很高,但銷量遠不如棉布。絲綢作為奢侈品,各種獨特的需求很多,也就造成產品種類繁多和生產工藝複雜,其生產要經過繅絲、絡絲、治緯、牽經、結綜、捶絲、接頭、提花等工序,每個工序都需要專業的人員來完成。對登萊而言,培養這些專業人員需要很多時間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原材料上山東沒有任何優勢。搞傾銷未必搞得過江南。
另外一方面,此時的棉衣已經取代麻製品,成為百姓最常用的衣物。而且是一個自由競爭的行業,不像鹽業一樣有複雜的專賣制度。以登州目前的力量,難以打破各地的利益糾葛。
所以劉民有放棄了絲織業。把重點放在棉紡織業上。如今的棉紡業集中在南直隸和浙江,北地在明末時候發明了在地窖中紡織,對南貨形成部分競爭,佔據了低端商品的市場,但配套的染色、商業等不如江南,每年依然有大量河南和山東棉花南下,這些棉花在江南地區加工後,又返銷各地。
龐大的市場和山東的原料產地,讓他下定決心走這條道路,從歷史的經驗上看,棉紡業也是能推動工業革命的重要商品,登萊天然便具有龐大的銷售市場,至少沒有關稅和無法打破的貿易壁壘。
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每年生產六億匹棉布,是英國人外銷棉布數量的六倍,雖然明代人口不如清末,但市場容量也是非常可觀的,劉民有相信這個推動力能帶來經濟、技術、管理的轉變。所以劉民有帶著工商司做了一個計劃,準備在登萊搞棉紡織產業,水力和人力相結合,不搞單家獨戶的作坊,一上來就要像其他登萊工坊一樣搞集約化生產,從成本上壓過江南。
劉民有希望透過集約化生產、技術創新來加速這一程序。技術創新就是使用新式機器,除了水力紡車外,還會有人力的紡車,以解決大量人口就業。
商社從各地採購來的機器,劉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