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衷即是如此,只提議後方物資供應不及的地方實行,可以非常方便供給的軍隊駐所,還是由朝廷透過各級州縣進行供應。
由王易提議,蘇定方主領的建立一支特別作戰部隊的建軍方案,李世民是最先批准的,在王易忙著軍備改革的事項時候,由蘇定方當主將的、差不多與後世特種部隊類似的新型軍隊,已經在籌建之中,正在選拔人員。所有軍士都從駐紮在長安城內外的各衛軍中選拔,選拔條件非常嚴格。
初步選拔的人員將定在五百人,這五百人訓練出來後,看他們的訓練成果再決定後續的規模。
許多方案正在或者即將實施中。王易知道,要實施這些軍事改制方案,需要雄厚的財力、物力作基礎,才能保證一切都能順利實施,而初現盛世情景的大唐,已經基本能承受這些了。
貞觀七年,天下遭災,許多地方糧食歉收,但全國糧食總產量還是維護在較高水平,各地官倉內糧食儲存量挺多,賦稅收入也不差,因為各級官府救災及時,百姓並沒有出現逃荒現象,也沒什麼亂事起來。貞觀八年,沒有大災,天下糧食再獲大豐收,許多州縣再次為無處堆積糧食而發愁,各地的糧價維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天下間出現這樣的景象,在朝議軍備改制時候,李世民的有底氣,朝中反對的官員也不多,最終得以實行。
與大唐盛世情景反差很大的是,周邊的諸夷部落卻因這些年的天災,還有戰事而遭到重創,許多部落在草原上無法立足,不得不依附大唐而維持生存,每年來歸附的胡夷部落都不在少數。
八月,曾經在西北一帶呼風喚雨多年的突厥拓設阿史那社爾舉部來降。
阿史那社爾為突厥處羅可汗次子,在貞觀初時候,與頡利可汗的兒子欲谷設分別統領鐵勒、回紇、同羅等突厥別部,貞觀三年,因與反叛頡利可汗的薛延陀部作戰失敗,阿史那社爾率眾西走,依附可汗浮圖城發展勢力,以圖自立。
貞觀四年李靖率軍滅掉東突厥,漠北大亂,此時西突厥汗國內部也是混戰不休,咄陸可汗兄弟相爭汗位,阿史那社爾乘機引兵攻打西突厥,攻佔西突厥近一半國土,自稱都布可汗。
在自封可汗後,阿史那社爾手下有十餘萬人,勢力非常強大,因其向大唐示好,李世民派出使者封其可汗位,強大後的阿史那社爾仍不忘薛延陀反叛之事,不顧手下勸阻,親率五萬餘騎攻薛延陀於磧北,交戰百餘日,不分勝負。時西突厥咥利失可汗立,派人離間阿史那社爾手下,阿史那社爾的部下苦於長戰不休,多名重要人物被策反,率手下逃回西突厥,得知此訊息的薛延陀可汗夷男縱兵攻擊,阿史那社爾大敗而逃,退走至高昌,手下僅剩萬餘人。
兵敗後的阿史那社爾心灰意冷,畏西突厥逼迫,不敢在高昌久居,率殘部向大唐請降。
李世民聽從朝臣建議,特別是王易的建議,接納了阿史那社爾的歸降,將其殘部安置於靈州一帶,並令阿史那社爾到京任職,授其為左驍衛大將軍,還將皇妹南陽公主許其為妻。
危難之際遇到這般待遇的阿史那社爾感激涕零,在李世民面前長跪不起,表示願意一直效忠於大唐皇帝,一輩子任大唐皇帝驅馳。
阿史那社爾的請降具有連動效應,在其歸降後,有不少在西北一帶無力生存或者原本依附其他較強勢力的部落,紛紛向我大唐請降,及至貞觀九年下半年,前來歸附的突厥部落計有二十餘萬人,這些歸降的部落族人都被拆分安置,他們的頭人俱進京任職。
除許多大部落來歸附外,還有很多的西域部落或者國派使來長安朝貢,希望得到大唐皇帝的冊封,連位於伊列河一帶的處月、處密等西突厥別部皆遣使進貢。
李世民趁機派出使者,前往西域,將大唐皇帝的天恩宣示給西域諸國,還有西突厥各部落,授以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