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乎的感覺,時刻準備著犯賤,期待被人抽醒。
巫老師最近很忙,所以她貢獻出了這本抽人百科全書,她想必早就預見到,眾生包括她的各閨密兒們,她都不一定隨時有空抽抽。讓大家偶爾自抽一下也是蠻爽的事情。
懷才不遇跟懷愛不遇的人,想必都有弱智的一面。
所以,咱們還是都搞一個《愛情備胎》,一起追求兩性關係的進步吧。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陳豔濤:知心姐姐變遷史
…2006年05月10日13:12 新週刊
20多年過去,親切隨和的知心姐姐在幾代人青春期,扮演了公眾德育導師的角色。而今天,新版知心姐姐們提供了一種互動方式,將日常生活中的堅硬核心暴露出來。
“我——就是知心大姐”
這是1990年代初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中,葛優飾演的李東寶的臺詞。在《人間指南》編輯部,李東寶通常是先嚴肅宣告自己雖然是男的,但就是知心大姐。然後用眼神示意戈玲把他的小筆記本拿來,翻到某一頁,他開始有板有眼地給電話那頭求助的人念格言。那些格言都是鼓舞人心而又熟悉到起膩的,比如“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比如“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除了念格言,他還有很多春風化雨、溫暖人心的話語和行動,有時不惜犧牲自己的業餘時間,甚至惹來不少生活中的麻煩。
親切隨和、溫馨可人的知心姐姐在幾代人青春期,扮演了公眾德育導師的角色。而今天,“知心姐姐”已變成世故、睿智和銳利的麻辣心理醫生。
老版知心姐姐: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不得不承認,《編輯部的故事》的編劇王朔很會抓貼近現實生活的細節。上世紀###十年代,幾乎各個媒體都有知心姐姐信箱,舉國人民都有向知心姐姐傾訴的願望。
那時的知心姐姐,幾乎是社會德育體系當中的一員猛將。在1970年代出生的專欄作家巫昂眼中,她們“跟居委會大媽差不多,表面上,她們是青少年的朋友,其實,是為家長們和教育體制服務的,為了更好地控制年輕人的種種壞思想,所以,她們一定是譴責與主流價值觀相違背的那些事”。
讓巫昂印象深刻的是,在彼時的知心姐姐的回信裡,一定會努力地讓大家不要早戀、不要暗戀老師、不要當別人的第三者、男孩子不要手淫、女孩子不要抽菸……“她們是一群不值得信任的朋友,當時我就想,我一輩子都不要給這種姐姐寫信,寧可給上帝本人寫。”
在專欄作家連嶽的印象裡,1980年代的雜誌上,讀者來信的精彩程度,要遠勝過知心姐姐的回答。“與當時報紙上乏味的新聞和言論相比,那些涉及到工作、家庭、愛情、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來信,顯得更有趣味。”
當年知心姐姐們的精彩回答早已淹沒在歲月中,但那些讀者來信,那些真實而生動的人生故事,卻永遠留在了新聞史上。比如1980年《中國青年》的潘曉來信。“人生的路呵,怎麼越走越窄……”一問引起了全國上下熱血青年的大討論。 “潘曉”在信中問“什麼是人生的目的?”“人的本質是不是自私的?”“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的人生信條對不對?”這些今天看來普普通通的問題,在當時引起了極大反響。
寫信的“潘曉”是兩個人的化名。男的叫潘,20年後卻在“中華英才網”上主持一個“老潘信箱”。“如今,我用網際網路在與那些年輕人繼續著同樣的事情。或許這是我無法打破的一種宿命吧。”潘做了知心姐姐後,卻再也沒有讀者向他問一個有關人生意義的問題。他們問他“一個人一年跳多少次槽比較好?”、“我們是否處在一個用財富來證明成功的時代?” 、“對待欠薪企業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