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星期,每天在電腦前超過十二個小時,總算是完成了初步剪輯。
接下來,還需要有專業人員來處理鏡頭的銜接。這個步驟林煜就不摻和了,他的水平僅限於ppt的切換動畫。什麼淡入淡出啊,百葉窗啊,旋轉啊。
試想一下,李世民這邊剛剛下定決心,然後畫面定格,碎成了一塊一塊,等這些畫面碎片跌落之後,“唰”地飛進來一張李建成糾結的臉。
這個水平要是放到大銀幕上去,不是貽笑大方了嗎?
專業的剪輯師能達到的效果,比林煜好一萬倍。林煜絕對不會在這種地方逞強的。
而且,他需要完成的工作還有很多。
配樂,也是一部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有專業的配樂師,但首先,林煜得明確曲風要求。
劇組的配樂師是蘇玄雲推薦的。名字很霸氣,叫江龍,是個不到四十歲的中年人,戴眼鏡,很瘦,形象和名字有些不相稱。
江龍很客氣地把林煜帶到了自己的工作室,把電腦桌上的外賣盒往兩邊扒拉了幾下,勉強請出一塊空地,然後點開一個資料夾,遞給林煜一副頭戴式耳機。
江龍指著電腦螢幕上密密麻麻的檔案,介紹道:“林導,這些都是我創作的古風純音樂,您可以先試聽一下。”
這雜亂的工作室,還有江龍本人的形象,倒是符合林煜心中對“音樂奇才”的想象。
幸好林煜沒有潔癖,他很自然地坐到了江龍那張轉椅上,戴上耳機,隨意點開了一段音訊。
不得不說,等得到蘇玄雲的賞識,江龍是很有才華的。林煜點開的這個音訊只有二十九秒,樂器只用了大鼓,但那緊湊的鼓點,瞬間就讓林煜產生了置身古戰場的錯覺。
林煜轉頭看了一眼江龍。很顯然,他對自己的作品也很有信心,厚重的近視鏡片都擋不住他的自信。
音訊的檔名是數字和字母的組合,但江龍顯然已經將自己的每一段作品都熟記於心了,他介紹道:“林導,這一段叫戰鼓催。”
好吧,作曲家也不擅長取名,夠直白的。
林煜也沒有在意這些細節,又點開了“戰鼓催”旁邊的一個音訊檔案。
接下來不用江龍再介紹,林煜也大致能猜出那些音訊的名字了。什麼陣前集合啊,上朝啊,兩軍對壘啊。江龍取的名字絕對是這個風格的。
半個小時後,林煜摘下了耳機。江龍問道:“林導,對我的這些配樂還滿意嗎?”
林煜先點了點頭。江龍的這些配樂,足夠應對電影裡百分之九十的情節了。
但隨即,林煜又搖頭。這些碎片化的配樂,缺乏一個有靈魂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