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弟,過年好。
你這麼早過來有事兒?”於偉睡眼朦朧地問到。
“就你自己在家?
正好,我帶了水餃給你,這是我媽剛包好的水餃,直接給你帶過來了。”王巖把保溫壺放在茶几上說到。
“阿姨真好,還想著給我帶餃子。”聽了王巖的話,於偉開心地說到。
“你是不是也太可憐了,自己一個人在家過年?
要不你和我一起去我家吧。”王巖看著於偉家空蕩蕩的房子說到。
“不用了,你們一家人我就不去湊熱鬧了。
再說,我也有地方過年啊。
我昨晚去了師父家,陪著他和師母一起過得。”於偉搖了搖頭,拒絕了。
“我還沒有給師父拜年呢,我現在就給師父打電話。”王巖說到。
王巖給方長青打電話,拜年,“師父,過年好。”
“小巖啊,新年好。”方長青笑著回應到。
“師父,祝您和師母身體健康,健康長壽。”王巖說了一句吉祥話。
“謝謝你,小巖。
過完年,有時間過來坐坐。”方長青說到。
“好的,師父。”
掛了電話,王巖轉頭一看,於偉已經把餃子幹進去一大半。
“師兄,你不用這麼著急吧。”王巖無奈地說到。
“是阿姨包的餃子太好吃了,一吃就停不下來。”於偉說到。
“夠不夠?不夠的話,晚上我送我小姑姑她們回來的時候再給你帶一些。”王巖開口問到。
“不用了,這些就夠了。”於偉搖了搖頭。
“那你吃著吧,保溫壺就先放在這裡,我要去接小姑姑她們過去吃飯。”王巖開口說到。
“行,你去吧。”於偉擺了擺手,說到。
王巖離開於偉家,去了王玉梅家。
接了王玉梅一家人回到家,李玉芬已經煮好了餃子。
兩家人吃完飯,王巖上網查了查,知道有一個地方有廟會,王巖就帶著兩家人去逛廟會,這次勝英也跟著一起去了。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
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它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廟會有很多攤子,經營日用百貨、土特產、風味小吃、工藝美術品等,還有來自省內外的民間藝術團體在廟會上表演雜技、馬戲、歌舞等,人流如潮,熱鬧非凡。
有馬戲團、雜技團、地方劇團、變戲法的、練武術的、說快書的、玩猴的、耍狗熊的等等等等,應有盡有。
他們各圈地搭蓆棚圍起來,留一出入口,賣門票收錢。規模大小不同,蓆棚也就有大有小,總數至少有幾十座。
再加上臨時趕來的,賣米粉、炸丸子和豆腐腦等的擔子,賣花生和糖果的攤子,這一切混合起來,形成了一種人聲嘈雜、歌吹沸天的氣勢。
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既有踏青遊玩的青年男女,也有虔誠的信佛者去晉香禮佛,更有的偕妻攜兒全家出動。
沿途賣山貨雜品、香燭元寶和日用百貨的攤位鱗次櫛比;賣燒餅、包子、餛飩的飯棚,高聲吆喝著招攬顧客;民間工藝品、吹糖人的、捏麵人的、賣冰糖葫蘆的、賣兒童玩具的……琳琅滿目;唱戲的、說書的、拉洋片的,更使人流連忘返。
王巖給了李玉芬和王玉梅一人一千塊錢,“媽,小姑姑,你們隨便逛,隨便買。
我們三個就不和你們一起了,我們三個一起逛一逛。”
李玉芬點了點頭,應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