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了,儘管我的習性我的氣質我的口音都已變得面目全非,但是,我仍然無法剪斷家鄉的臍帶。
我喜歡海,別人也喜歡海。所不同的是我喜歡得冒傻氣。我可以在白天游泳,也可以在深夜投入大海,在金石灘,在傅家莊,在星海公園我都有過夜晚下海的經歷。在白天與夜晚的比較中,我發現夜晚的海要遠比白天的海更自由更舒暢更能感受到一種自我的存在,也更能與大海進行交流。
說什麼都行,怎麼說都行。高興也行,發怒也行,橫著行,立著行,仰著臥著任你撲騰。不必擔心被別人碰著或碰著別人。沒有城市的噪音,沒有高大建築物的壓抑,也沒有孩子哭老婆叫的煩擾。你不必去看什麼人的眼色,你完全可以無所顧忌。人需要海,是因為海能給人一份寧靜,一份開闊,而白天的海是沒有這份恩賜的。人生活在城市,要活得好,就得有一
份抗幹擾的能力。人的抗幹擾能力到底有多大?
我的這種能力是脆弱的,所以我常常選擇一種逃避。我每一次到家鄉的海邊都可以說成是這樣一種逃避。然而,這一次,我的逃避不是到家鄉的海邊,我是到了一個更博大更遼遠的地處。那個地方叫柴達木。
我隻身去往柴達木是在陽春三月。從瀋陽到柴達木,迢迢萬裡,在中國的版圖上,那隻碩大的雞頭與雞尾之間跨越了好幾個省份。途經那麼多的城市,卻無一能與我們的大連相比。見到那麼多的河流,卻沒有見到海。
進入河西走廊,就進入了荒涼。荒涼得沒有一絲柔情,光禿得沒有半點掩飾。茫茫瀚海走上一天與走上十天都不會有多大變化。我一直分不清哪裡算柴達木的邊界,我只能從最荒涼的地段算起。
柴達木是海拔3000米的高原盆地,它的高傲和冷漠使你無法親近。泛著硭硝的荒漠,像月球的地貌,麻木得寸草不生;那泥岩構造的禿丘,從上到下密實地排列著痛苦的皺褶,不用細看,就會感到那一道道褶子像深深的淚槽,扭扭歪歪,憋憋屈屈。一排禿丘是這副模樣,再一排禿丘也還是這副模樣,柴達木到底有多少這樣的禿丘?這些苦難滄桑的面孔,都在
訴說著柴達木的苦難,不管有沒有人聽,也不管聽懂聽不懂,它們就這麼永永遠遠地說下去。在我之前,已有許多的文人墨客光顧過這裡。他們肯定和我一樣,不斷地撞見這些個苦難的面孔。愛看你得看,不愛看你也躲避不了。你就是躲了幾眼,不定什麼時候,它就又會冒了出來,淒淒哀哀地攔著你。你會仔細地看嗎?你會沉浸下來去傾聽去感悟嗎?你會去理解它們嗎?我們生靈之間的相互理解已屬不易,而我們對這些非生靈的理解其實更難。我不相信會有和我一樣的文人到了這裡來,會有心情理解這些荒丘。
我很早就讀過一位著名作家寫柴達木的文章。那些文章充滿感情,還都是些發自內心的感情。他年輕的時候來到這裡,寫柴達木;他中年的時候來到這裡,寫柴達木;他老年的時候來到這裡,還寫柴達木。他寫柴達木寫出癮了,就像當今作家寫性寫上癮了。他走遍了柴達木,寫遍了柴達木。他寫了柴達木的所有艱苦,寫了石油工人的所有艱辛,卻獨獨沒有寫這些亙古不變的苦難的面孔。我絲毫沒有理由挑剔我的前輩,我只是想說明我們的作家只是關注了柴達木人的疾苦而還沒有來得及關注柴達木本身的苦難。柴達木經受了我們不可思議的磨難。
絕不僅僅是這一副副面孔。風蝕殘丘‐‐雅丹地貌更讓我理解了這片土地的苦難:那片零亂的無今無古的殘駭,像巨獸的肢體,像巨人的頭顱,還是像一艘艘破船或者遊艇?它們更像或大或小的墳冢。那上面隨處可見的沉積相,傷痕斑駁,使我恍若看到了兩億多年前的最後一片海水是怎樣因為祁連地槽和崑崙地槽的封閉,拖兒帶女無家可歸。它們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