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少昊。
少昊在位80年,死後葬於曲阜的雲陽山。少昊的第41代嫡孫就是孔父嘉(孔子的六世祖先)。史書記載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遂為氏孔”,自此他的子孫就都姓孔了。
孔父嘉的第四代也就是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是宋國(現河南省和江蘇省的交界)的貴族,為躲避內亂去到晉國,後又定居在魯國。因此,孔家喪失了奴隸主貴族世襲的特權。並在魯國做官得到了叫做“防”的村子,據說防叔重建了孔家。孔子的父親作為在這個魯國重建的孔家後人降生了。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孔紇)是魯國位置不太高的武官,頗以勇武著稱。叔梁為統稱,直到後來成為陬邑大夫。大夫是周代的官名,比士高一位。叔梁紇娶魯國人施氏為妻,生有九個女兒。據說他的妾也有好幾個孩子。可是,生下的兒子孟皮腿有毛病行路都很困難。就這樣的話難以繼承家業,做父親的當然會不滿。為此,步入老年的叔梁紇娶了年輕的顏微在。
當時,已過64歲的婚姻被認為是與“禮”不相稱的。況且,叔梁紇既有正妻,還有妾。所以,後來的司馬遷在《史記》的“孔子世家”中把這段婚姻稱之為“野合”(不符合禮儀)。
據說,孔子出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即公元551年9月28日,因他是秉受尼山的靈氣所生,取名叫丘,號稱仲尼。從小活潑可愛,啼聲洪亮,父母愛逾拱璧。
孔子3歲喪父,繼承母教。雖家境貧困,但教育孔子演習禮儀以明志,學習技能以謀生,嚴格要求,其能使成大器。年事稍長,為了幫助母親維持生計,就從事各種勞動,養成勤勞儉樸的習慣,經受克服困難的磨鍊。
孔子自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少年時代已經自覺地開始勤奮求知,樹立遠志。17歲痛失慈母,尋及父墓,合葬於防山,即今之梁公林。
19歲娶妻宋之亓官氏,次年子孔鯉生。是年在三桓(即三卿)之一的季孫氏家做委吏,管理倉庫,以公正無私著稱。21歲改任管理畜牧的秉田,認真負責,顯示了治事的才能。
孔子少年時艱苦備嚐,所以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孔子勤學好問,學無常師。勤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探求真理,把自己鍛鍊成文武全才的有志青年。29歲學琴於魯國琴師師襄子,反覆領會,深探意境,以求其精。
30歲已成精六藝、通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的淵博學者,開始首創私學,施教授徒。堅持“有教無類”的方針導致聲譽日隆,逐漸成為古今敬仰的偉大教育家。自稱“三十而立”。
34歲在周都,問禮於老子,增益文物、政治、為人等知識。
()免費TXT小說下載
35歲因魯亂適齊,途遇女子,親人被虎噬死但不願離而他去,因之發出“苛政猛於虎”的慨嘆。在齊聞“韶”樂,而至“三月不知肉味”。
37歲返魯,直至50歲。治學施教,修詩書、定禮樂,聲名大振,弟子日多,很多精闢的論述、傳世名言,成於此時。孔子說:“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確定了堅定不移的人生觀,掌握了客觀發展的規律。
51歲,魯定公九年,受命任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宰。這是孔子初次為官,治理一年,卓有政績,形成尊老愛幼、路不拾遺的良好風氣,一年後升任小司空,再升大司空,兼攝相事。在齊魯夾谷之會中,破壞齊國陰謀,迫使齊君謝過,歸還侵魯大地。孔子為大司寇後,魯國大治,正化盛行。
魯國得治,齊國大懼。乃選美女80人,文馬30駟(120匹),以饋魯國。君臣受惑,怠於政事,多日不朝,疏遠孔子。孔子失望,離魯遁衛,開始了為時14年的周遊列國,直至6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