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必須提前讀預備班。
同樣的,周赫煊在南方地區也每年捐6萬大洋,資助30位優秀學生留學歐美。其中10人為全資助學,每月甚至有少量生活津貼;另外20人為勤工儉學,只負責來回船票和前兩個月的生活費,剩下的都要靠學生自己打工維持。
南方地區的留學招生由蔡元培負責,留學預備班設在上海。
不論南北各地,不論年齡長幼,原則上只要是中國人都可以報名申請。每年5月初進行考試,成績最優的20人獲得全額資助,成績稍次的40人獲得勤工儉學資格。
也即是說,周赫煊每年要花費12萬銀元,資助來自全國的60位學生留洋。
留學基金計劃定下來後,各大報紙陸續釋出訊息,特別提醒那些偏遠地區的學生提前準備,因為5月份只有上海和北平兩地才有考場。
此訊息一出,全國震驚。
每年12萬銀元啊,這可是筆大數目。
就拿如今物價最高的上海來說,1銀元可買16斤大米,可買5斤豬肉,可以買6尺棉布。按購買力來換算,此時的12萬銀元,至少相當於2017年的700萬到1000萬人民幣。
不說舍不捨得,每年能拿出這麼多錢來,那也是難以想象的啊。
好些人都不相信,認為這是個假新聞。因為即便是某些大老闆,一下子拿出12萬元現金都有些困難,需要花時間籌措才行,周赫煊每年上哪兒找這麼多錢去?
即便周赫煊賣內衣賺了不少,辦報紙、寫文章也收入不菲,但也經不起這麼花啊,他的錢頂多能撐個兩三年。
報刊雜誌可不管,反正一個勁地吹捧就是。
《申報》盛讚周赫煊為“名士之楷模”,《新聞報》說周赫煊是“愛國大教育家”。
就連一向愛罵人的魯迅,都在新近的雜文裡面,順帶著誇了周赫煊幾句,說他為中國做了些大好事。
學生們在高興的同時,又有些腹誹留學名額的設立,因為理工科名額佔了60%。而國內大部分學生都讀的是文法專業,想要考取留學資格,競爭實在太大了。
……
南京,中央大學。
童第周端著講義來到教室,他不是講師,更不是教授,僅僅是一名助教而已。
童第周在復旦大學讀的是心理學,這個專業可不好找工作。他沒有靠山,也沒啥名氣,好不容易求陳布雷介紹了一個工作(北伐期間國黨總司令部政治宣傳處中尉),童第周不適應這裡烏煙瘴氣的鬥爭,只幹了一個多月就辭職了。
緊接著,童第周又在家人的介紹下,去了浙江桐廬縣當科長。這個職務的工資至少有80元,但縣長欺負他年輕,每個月只給30塊大洋。
如果是單身漢,每月30元薪水倒還過得滋潤。可童第周很快結婚了,妻子正在讀書,又生下一個女兒,一家三口過得極為困難。
沒有辦法,童第周寫信求以前的老師幫助,終於得了箇中央大學助教的工作,日子稍微還過得去。
童第周放下講義,把黑板擦乾淨,又擺放整理好這節課的實驗器材,只等著教授來上課。
教室裡的學生卻突然吵嚷起來:
“大新聞,大新聞!”
“什麼大新聞?”
“周先生每年捐款12萬元,資助80位學生留洋歐美。”
“真的假的?”
“哪還能有假,報紙上登得清清楚楚。”
“快給我看看。”
“天啦,全額資助的留學生,不僅提供路費和學費,每月還有5元錢的津貼。”
“5元也太少了吧?”
“5元錢是少,可20個學生加起來,一個月就是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