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再往上追溯的三代天皇文德、清和、陽成分別是光孝的哥哥、侄兒、侄孫。在陽成天皇被廢的時候,他原本還有一個親叔叔就是源融,按照血統遠近,如果非要立現任天皇的長輩,自然應該輩分越低越好,也就是先立伯叔、如果沒有伯叔的話,才輪到叔祖、伯祖。
但是當年源融之所以沒能爭過光孝天皇,便是因為當時的太政、關白藤原基經抬出了“下降臣籍後不算皇族”的律條來抗辯的:清和天皇把自己沒當上天皇的兒子都降了臣籍、賜姓源氏,而再往上的仁明天皇卻沒有這麼幹,這才有了親叔叔沒資格繼承侄兒的皇位、叔祖父卻有資格繼承侄孫皇位的荒唐事。
那個和源滿仲爭辯的大臣聽了這番道理,卻並不服輸,繼續引用古例成法反駁:“光孝天皇即位時,藤原基經之所以如此選擇,不過是因為天下間還有名正言順親王封號之人尚在——然如今情勢顯然不同,當今世上,有親王頭銜者已經一個不剩,情勢反而應該借鑑光孝天皇崩御時、宇多天皇得立故事才對,怎可膠柱鼓瑟!”
第378章 選子女天皇
在光孝天皇與緊接著的宇多天皇兩代繼承問題上,當時的太政、關白藤原基經做了兩個看似相反的決斷——光孝天皇論血統遠近不當立,藤原基經以排除臣籍之人的辦法把他硬塞到了天皇的位置上。但是僅僅過了三年之後,光孝天皇老死的時候、光孝天皇的嫡長子宇多天皇即位時,這個制度卻被明顯變更了。
光孝天皇因為早年窮困潦倒、還做過地方小官,暮年才被藤原基經一步登天立為天皇,自然對於藤原基經感恩戴德,尊重惟恐不周——事實上,這也是藤原北家對其他攝政、宗室家族形成碾壓性優勢的開端。光孝天皇在他短短三年當天皇的時間內,不僅規定所有政事都交給藤原基經處斷,還非常主動把包括他嫡長子在內的全部29個子女統統降為臣籍、賜姓源氏,擺出一副“連立儲問題都完全聽從藤原基經安排”的姿態。
到了光孝天皇臨終之前,藤原基經入天皇寢臥處詢問繼承人之事,天皇仍說:“唯公所擇。”基經建議立源定省,天皇“大喜而從之”。同年天皇去世,定省親王立,是為宇多天皇。
所以說,宇多天皇就是一個“先被天皇降為源氏臣籍,後又重新獲得皇位繼承權”的例子。這個例子背後的法理依據自然是“如果世上已經沒有親王身份的人了,為了防止皇統絕嗣,自然要把源氏中當立者重新立為天皇”。
錢惟昱心說舉這個例子的人還真是跟自己抬槓抬上了,又轉過去看源滿仲是否有應對之策,源滿仲是一介武將,這種事情考證不甚明晰,此前源融沒爭過光孝的事情他縱然知道,那也不過是因為源融是他源滿仲的祖父,自己親祖父身上發生的事情,自然熟一些,別人家的事情,也就不甚瞭然了。
驗看源滿仲支吾著暫時沒有辯駁,錢惟昱心中正在盤算找誰幫腔,幸好藤原為時站了出來反駁。錢惟昱原本在村上天皇朝時,曾經接受過式部卿的虛銜,而藤原為時是式部大輔,相當於是錢惟昱的副手、實際上司掌式部事務的官員,也是阿紫的父親。日本的“式部”相當於中國的“禮部”,所以藤原為時實際上換算過來就是“禮部左侍郎”,因此對於朝廷禮法綱常的理解自然是非比尋常。
藤原為時一開口,馬上就揪住了對方胡亂引用的幾處錯誤:“源定省又何曾是從臣身直接晉位為天皇的?當初藤原基經請示光孝天皇立儲之事時,距光孝天皇崩御尚有半年時間,藤原基經諫言當立源定省後,光孝天皇立刻將源定省重新抬為‘定省親王’,因此,宇多天皇乃是先抬為親王、再由親王之身即位天皇,並非直接從臣身繼位天皇。藤原基經昔年處置並無前後矛盾之處。
然則,將臣子抬為親王的旨意,必須出於上意,他人無權如此裁處。哪怕是先帝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