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做的後果很快顯現出來——數量龐大的補給站無法進行有效的維護或者說維護的負擔極重!再加上米德什蘭迪科學家提出的“相對論”限定了宇宙中的速度上限。知道宇宙速度有一個常量,光速已經是宇宙中能達到的最快速度了。
雖然米德什蘭迪文明的生命科學極其發達,一般的米德什蘭迪人平均壽命都可以達到一千歲,但對於一次航行就要用去幾年甚至十幾年時間,還是顯得力有不逮。不過隨著“相對論”的不斷完善,人們知道宇宙的速度上限雖然是一個常量,但可以透過“詭計”繞開這一上限,那就是自己相對於宇宙低速運動,而讓周圍的空間產生彎曲。以此抄近道,做到實質上的超光速飛行。
米德什蘭迪科學家將這一技術稱為曲率航行,但是曲率航行需要龐大的能量,一般的重核裂變或者輕核聚變已經很難提供足夠的能量。
這時。第三次科技革命爆發了。
米德什蘭迪科學家不再滿足從裂變或者聚變的過程中只是將少許的碎屑轉變為能量。在它們看來,無論是重核裂變還是輕核聚變,它們都像是在玩弄蛋糕!
重核的裂變最易發生。因為它就像人為的將一塊蛋糕掰成兩半,只要有外力。比如一顆具備足夠能量的中子去轟擊它,它還是很容易發生碎裂的。碎裂過程中絕大部分都是完整的,它們會一分為二或者少數情況下分成三份、四份,但邊邊角角難免有些細粉末碎得比較完全,根據e=mc^2,這些碎裂得比較完全的邊邊角角就從物質變成了能量釋放;出來。
輕核聚變相對困難,它們是在強大外力的情況下發生碰撞來釋放能量,形象的比喻還是蛋糕,這回是兩塊,當有人用力將它們彼此相對地投擲過去,發生碰撞的時候所產生的碎裂肯定要比由一塊蛋糕裂成兩半更加徹底,轟隆一聲,碎屑四濺,所以輕核聚變所釋放的能量遠遠超過重核裂變。
當然要想把堅硬的原子核撞裂,起始時的能量和條件都是極端苛刻的,通常只有龐大恆星內部高壓高熱的環境才能自發進行輕核聚變,人為想要產生輕核聚變,一般都是先引爆重核裂變,然後再誘發輕核聚變。
無論是重核裂變還是輕核聚變,釋放出來的能量都是邊邊角角,米德什蘭迪的科學家就在想,要是能夠將相撞的原子全部變成能量,那該多好啊。更進一步,如果所有的物質都可以用作轉變為能量的前體,那不是更加美妙了嗎?
質能方程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就被提出,它表明能量的大小等於質量與宇宙上限速度平方的乘積。直到第三次科技革命時,米德什蘭迪文明才找到了充分利用質能方程的辦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發,為米德什蘭迪文明解決了進入曲率航行的能源問題,從此米德什蘭迪文明真正進入大宇宙時代。
而且由於擁有了足夠的能源,更大功率的曲率機器不斷被製造出來,對空間的理解與運用也不斷增強。待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後三千年,也就是距今十萬年前,米德什蘭迪人發現母星所在的恆星系正在步入衰亡,於是用了三百年時間找到了一顆距離母星十萬光年之外的宜居星球,開始了遷徙之旅。
————————————————
“以上就是我們母文明的大致歷史!”投影傑恩瑞帶著自豪說道。
“來到新星球后。母文明再次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潛力,並且在隨後的一千年爆發了第四次科技革命!”
“難道又是能源?”蘇源驚訝地問。
前幾次科技革命可以說都是跟能源的利用密切相關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有效利用了分子與分子間的化學鍵能,釋放了最為基本的微觀能量;第二次科技革命利用了核能。初步實現了質能方程的質量與能量間轉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全面利用質能方程,實現了質量與能量間的完全轉化,順便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