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國外的音樂,是按照1、2、3、4、5、6、7,都瑞米發騷拉西,這七個音來定音階的,但在中國古代的音樂傳承中,卻一直都是“宮商角徵羽”這五音。
成語中所謂“五音不全”,便來自於此。
說白了,這才是最純正的中國文化!
當此時刻,老爺子怎能不激動!怎能不期待!
而此時,李謙已經繼續唱道:“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他的發音很輕,也很清。不過,依賴當下先進的科技,依賴著一場靠譜的收音和擴音器材,當然,也依賴現場歌迷如此的安靜——即便是再怎麼清的唇齒音、再怎麼輕、輕到似乎只剩一口氣的音,都清清楚楚地送到了現場每一個人的耳朵裡。
當然,歌詞實在是太古風了,有歌詞本可看還好,看字索意,就不懂也能猜個**不離十,但當下聽現場,又是新歌,當然沒有歌詞本可看,所以,事實上絕大多數人,對裡面的很多句子,都是完全迷糊的。
今夕何夕,今日何日,這個懂,沒問題。
得與王子同舟……也大概齊能聽明白。
但是,對於不熟悉、不知道原詩的人來說,“搴舟中流”這四個字,實在是連這四個字是哪四個字都想不明白。
不過還好,即便是字面意思都沒聽懂,卻並不足以成為欣賞這首歌、這個曲子、以及這首古詩的障礙——至少,大體的意思,是可以猜得出來的。
更何況,李謙唱得如此動情!
面對這樣一首幽咽動情的好歌,此刻的昌平音樂節現場,數萬人都刻意地收斂起一切的聲息,努力捕捉音響中傳遞出的每一個細微的氣息,於無聲之處,感受它那飄搖而來的美。
而此時,天可憐見……
周嫫和廖遼看向李謙的眼睛,簡直都亮得像太陽!
***
有兩點備註要說:
第一,譚盾先生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出過一張實驗性的專輯,叫《九歌》,很實驗,絕大部分人,不太容易喜歡上,不過感興趣的,還是可以去聽聽。可以說,在那個時期,譚盾還處在探索期,而等到他為《越人歌》譜曲,為電影《夜宴》配樂的時候,其實他的這個探索、這種方向,已經相對成熟了。
第二,除了騰格爾和周迅版本的《越人歌》,還有劉楊的版本。如果你以前沒聽過這首歌,可以先聽前二者的版本,各有韻味。如果你已經聽過那兩版,且挺喜歡,那就推薦你再去聽聽劉楊的版本。而本文中李謙所演繹的版本,更貼近劉楊的風格,不像騰格爾發力那麼猛。在我的理解中,這也應該是最近乎古人意蘊的一種表達方式。
最後,誠懇的求幾張月票!(未完待續。)
第七十九章 蛋白質與中指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類似《越人歌》這樣的作品,絕對不是唱給普通歌迷聽的——對於絕大多數正常的歌迷而言,類似這種的作品,偶爾聽一聽,還覺得不錯,甚至會覺得逼格挺高的。但實際上,他們不可能去真的喜歡這一類的作品。
是的,哪怕很多人一聽之下都會覺得歌劇這個東西真的很diao,京劇這個東西真是有功夫、真講究,但是沒用,你讓他們坐在椅子上,耐心的聽上一個多小時,他們受不了、愛不下去,反而是你讓他們站在某個體育場內聽一場勁爆的演唱會——如果是搖滾演唱會,那就更讚了——他們卻會興奮地渾身上下每一根毛細血管裡都在湧動著熱血。
不是他們覺得歌劇不好、京劇不好,只是那些東西,會讓絕大部分普通人第一時間就會有一種疏離感,感覺那個東西雖然好,卻不是屬於自己的,自己也享受不來。
一句話:那些東西,離他們的生活,太遠了。所以他們從心裡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