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代價之下,更是建立在因為安置難民之事同整個李唐皇族都鬧翻了臉的情形之下。即便玄宗表面上說支援王源,但王源知道其實玄宗對自己已經恨之入骨了。當然王源也顧不得玄宗的感受了,這些人寧願看著百姓凍死餓死也不會挑一挑眉毛,百姓在他們眼中如同草芥,王源可做不到這一點。
隨著形勢的穩定,王源統率下的政事堂將目標轉移到了政局和平叛兩件事上。平叛之事王源定下了時間表,明年初夏拿下長安,爭取明年年底將叛亂平息。此事倒也罷了,畢竟平叛之事是王源和高仙芝做主說了算,王源在政事堂也只是例行公事的通報,此事沒有可商議的餘地。但眼下的一件緊急的政務在安置難民之事解決之後被正式的提上了政事堂的會議上,那便是上奏國本之事,立太子的事情不能再拖了。
十一月初三上午,政事堂的大廳之中高朋滿座,政事堂三位大佬坐鎮當堂,向在座的數十名文武官員表明了關於國本之事的政事堂中達成的一致意見。以徵詢眾文武官員的意見為名,要求文武官員當堂做出決定。堂上的數十名官員之中的大部分其實都已經在私下裡被韋見素和顏真卿接觸過。韋見素和顏真卿也私底下徵求了一些人的意見。
很多人不願摻和此事,故而表達含糊,語氣模稜,不願意表達意見。因為稍有見識的精明人都看得出來,這一次立新太子的事情並不尋常。陛下明顯是屬意於壽王李瑁的,而王相國要立豐王李珙為太子,站在哪一邊顯然都是不合適的。朝臣們當中有不少人經歷過當年李林甫為相的時代,那時候李林甫支援壽王為太子,而陛下卻選了李亨為太子,因為此事,當時站隊的不少人沒少遭受迫害,所以這一次很多人學精了,不願意表達態度。
王源自然知道他們的心思,於是把他們全部召集到了政事堂,當面要求他們表態,讓他們無法推卸責任。因為王源知道,這一次既然要立李珙為太子,便需要聯合絕大多數朝臣一起上奏,讓玄宗不得不同意。而朝臣們當中的兩面派其實最是壞事,如果任由他們模稜兩可,回過頭去他們便會在玄宗面前說三道四,會讓事情變得很難辦。所以王源不惜以這種方式逼著他們表態,哪怕這種行為會給人一種強迫霸道之感,王源也顧不得了。
三位政事堂的大佬的一致表達了要上奏議論國本之事,且人選圈定在豐王李珙身上。在表達完意見之後,顏真卿一個個的點著名要眾人表態。雖然王源確實說了,不管同不同意都可直說,絕不會因為意見不合而如何如何,但在這種情形下,誰敢提出反對的意見?這些老狐狸們也不得不表示豐王是合適的人選,特別在王源列舉了**條李珙適合為太子的條件之後,他們沒敢有任何的反抗。
很多人心裡都在想,此刻先附和著,過了這一關再說。然而不久後他們發現,這一關過不去了。在讓所有人都表明了態度,一致透過之後,王源微笑起身說話。
“既然諸位和政事堂的意見一致,那麼宜早不宜遲。國本早一日定奪,大唐上下早一日安寧。所以本相決定,咱們立刻前去覲見陛下,奏議此事。年前將此事定下,我們才可以心無旁騖的去平叛以及安排明年的春耕勞務等事務。走吧,咱們一起去散花樓見駕。”
眾人傻了眼,無奈之下只得跟著王源等人出了政事堂。政事堂就在散花樓不遠處,眾人縮著脖子行了片刻便抵達了散花樓。王源帶著眾人在散花樓大廳之中坐下,他親自操起鼓槌,錘響了立在樓前的一面大鼓。那大鼓是按照慣例擺在皇帝上殿的大殿門前的,平時不許敲,除非遇到特別大的事情,譬如祭祀登基立嗣拜相或者是重大軍情等事務時才敲響。來成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