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昌聽到了皇上的輕嘆,可他沒有停止說話。
「鄭勛睿本就是太子少保、右都御史、南京兵部尚書,不管怎麼說他都是朝廷的從一品大臣,若是想著公開造反,必將遭遇到天下人的唾棄,鄭勛睿也應該明白這一點,故而儘管在南方割據,不服從朝廷的號令,表面上還是遵從朝廷號令的,就更不用說皇上聖旨了。」
「皇上盡可以大張旗鼓的敕封鄭勛睿,罪臣以為甚至可以破例敕封鄭勛睿為親王,且要昭告天下,言大明之未來就寄託在鄭勛睿之身上,如此讓天下人都知道皇上器重和信任鄭勛睿,讓鄭勛睿無法不服從朝廷之號令。」
「若是如此情況之下,鄭勛睿依舊不願意出兵,皇上則可以採取下一步之辦法,斥責鄭勛睿無情無義,不懂得禮義廉恥,不配做朝廷之官員,且將這樣的話語說給天下人,讓鄭勛睿陷入到被斥責的漩渦之中,到了那個時候,鄭勛睿在南直隸怕也是難以立足了,他要麼就和李自成、張獻忠之流一樣造反,可罪臣料定鄭勛睿不會這樣做。」
「現如今中原危急,遼西被後金韃子佔據,朝廷處於風雨飄渺之中,罪臣懇請皇上細細思量,利用鄭勛睿和鄭家軍平定流寇,恢復我大明朝廷之元氣。」
…
楊嗣昌訴說的過程之中,朱由檢臉色發生了太多的變化,一會發白,一會發紅,一會陰晴不定,他內心的博弈是異常激烈的,畢竟楊嗣昌也說了,鄭勛睿若是不奉詔,那就是造反這一條路,一旦發展到如此的局勢,大明王朝就要轟然倒下。
可除開這個辦法,難道還有其他的出路嗎。
朱由檢沒有立即表態,事情太過於重大,他需要思索。
幾天之後發生的一件事情,促使朱由檢下定了決心,他敕封鄭勛睿為湘王、太子太師、文淵閣大學士,仍舊兼任右都御史、南京兵部尚書。
聖旨詔告天下的同時,兵部的敕書隨即前往南直隸,要求鄭勛睿率領鄭家軍,剿滅李自成和張獻忠等流寇。
促使朱由檢毫不猶豫下定決心的,是後金的饒餘貝勒阿巴泰率領十萬八旗軍,從大同方向入關,開始橫掃山西和北直隸等地了,皇太極與朝廷議和之事沒有成功,肯定是不甘心的,派遣阿巴泰率領大軍入關,一方面更進一步的削弱大明朝廷的實力,另外一方面也是能夠劫掠到更多的財富。
當然皇太極的判斷,就是鄭勛睿不會攙和其中,鄭家軍不會出動。
第七百六十四章 周延儒的老辣
前往南京宣旨的是左都御史楊廷樞。し
皇上的聖旨舉朝皆驚,派遣楊廷樞前往南京宣旨,更是令眾多的文武大臣摸不著頭腦,應該說皇上對鄭勛睿的切齒痛恨,已經讓很多人感受到了,若不是遼西之戰以及流寇的造反,皇上早就向鄭勛睿舉起屠刀了。
也有明白局勢的文武大臣,知道朝廷已經陷入到山窮水盡的地步,皇上採取這等的手段,無疑是想著籠絡鄭勛睿,解決目前的難題。
京城已經戒嚴,阿巴泰率領的八旗軍從山西大同入關,沿著宣府的方向直插北直隸,沿途如入無人之境,不久之前的遼西之戰的失敗,讓朝廷元氣大傷,已經無法組織起來有效的力量抵禦八旗軍了,此番阿巴泰率領八旗軍侵襲,朝廷能夠做的就是死守京城戒嚴,至於北直隸其他城池的安全,那就依靠老天保佑了。
楊廷樞前往南京,也是冒著巨大風險的,八旗軍的速度非常快,誰知道他宣旨的途中,會不會遭遇到八旗軍的突然進攻,拋開八旗軍不說,沿路的土匪和流寇同樣是巨大的威脅。
讓楊廷樞稍微放心的是,鄭勛睿已經派遣鄭家軍的水師,抵達天津,專程接應。
留在南京的周延儒,經過了痛苦的思索之後,毅然決定全力輔佐鄭勛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