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和代善等人,悉數都是支援阿濟格的意見。
濟爾哈朗與豪格提出來在遼河以東迎戰明軍,決不能夠退縮,瀋陽是大清國的都城,拼死都要護衛,不能夠輕易的放棄,一旦大清國放棄瀋陽這個都城。那麼人心將徹底散了,到時候八旗軍根本無法與明軍作戰,就算是退卻到開原,甚至退卻到鎮北關以北,都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作用了。
可惜濟爾哈朗與豪格的意見,沒有得到多少的呼應。
皇太極大雷霆,嚴厲訓斥阿濟格,順帶也說了代善與多爾袞。
可是大部分的滿人權貴,還是支援都城搬遷的建議。
怒火攻心的皇太極,再一次的暈倒了。還是濟爾哈朗等人趕忙命令太醫急救,皇太極才悠悠的醒過來。
醒過來的皇太極,不願意離開大政殿,他必須要安排部署完畢。
皇太極不是不能夠遭受打擊。他也下定決心,與明軍決一死戰,既然大明皇上鄭勛睿御駕親徵,他倒是想著會會這個對手,看看這個年輕的對手究竟如何的神奇,究竟長得是什麼樣子。可他的雄心壯志,得不到滿人權貴的呼應。
皇太極很清楚,這是他影響力急劇衰落的最好標誌,諸多的滿人權貴已經不相信他了,認為他不能夠擔當起來抵禦明軍的重任,認為八旗軍根本不能夠抵禦明軍。?。這才是最為悲哀和最為致命的事宜。
皇太極登基稱帝十年了,大清國也走過了十個年頭,皇太極的聲望,曾經在大清國成立的時候,達到了頂點,他讓草原部落臣服,他親率大軍,數次打敗明軍,佔領了遼東幾乎所有的地方,他甚至親率八旗軍進入關內,打的明軍丟盔棄甲。
可這一切都過去了,如今的八旗軍,殘缺不全,數次敗給明軍,遼東之戰和豐鎮之戰的失敗,已經將八旗軍的雄心打滅了大半,也讓滿人權貴不相信他這個皇上了。
到了這個時候,皇太極才真正明白了大明皇上鄭勛睿的厲害。
鄭勛睿登基四個年頭、三年多時間了,按說早就應該對大清國展開大規模的進攻了,可人家偏偏是按兵不動,先後採取了穩固和收復遼東諸多地方,封鎖遼東和遼南,禁止互市的策略,這些策略對於大清國來說抓住了關鍵去,都是致命的,之後皇太極想著從大同方向取得突破,打破目前的窘境,卻不料其想法被鄭勛睿識破,導致了豐鎮之敗,豫親王多鐸也喪命,大清國承受了更加沉重的打擊。
皇太極一直都有些不明白,為什麼鄭勛睿不及早的命令大軍進攻大清國,現在算是明白了,鄭勛睿等待的是最好的時機,希望以最小的損失換取最大的勝利。
鄭勛睿甚至希望不付出任何的代價,輕而易舉就滅掉大清國。
這就是睿智,皇太極自愧不如的睿智。
皇太極奮鬥了幾十年,很小的時候就跟隨父皇努爾哈赤的身邊征伐,依靠自身的睿智和能力脫穎而出,在主政後金的時候,也是透過無數的博弈,最終打敗所有對手,親手建立大清國,登上了巔峰。
可惜出現了一個鄭勛睿,出現了鄭勛睿親手建立的鄭家軍。
皇太極的噩夢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經過這麼多年的博弈,皇太極終於承認了,他的確鬥不過鄭勛睿,不管是權謀方面,還是戰鬥廝殺方面。
大政殿的商議,沒有能夠取得任何的共識,皇太極終於在盛怒之下拍板,下達了旨意,八旗軍必須從遼河以東就開始抵禦明軍,不管遭遇多大的困難,也要護衛瀋陽,瀋陽是大清國的都城,也是大清國存在的象徵,決不輕易丟棄。
皇太極的這番話,還是顯露出來軟弱,他沒有說誓死護衛瀋陽,而是說盡力護衛,迫不得已的情況之下,還是要放棄瀋陽的。
以往的皇太極,是絕不會說出來這番話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