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對這方面不是太懂,他只知道決不能一代又一代整個的買生產線,因為歷史證明了這是閹割了自己的研發能力。
虞博士沉思一番,說出了自己的見解,那就是他和長久討論出的國內環境的弊端——研發、市場和生產不配套。
這是個大問題,一般都是任務一下達,研究所開始動手研製,什麼市場調查也沒有,只是緊跟國際的趨勢,完全沒有考慮到國內能不能接受。
實驗室裡的東西完全不能直接進入工廠生產,生產出來的東西只能湊合用,研究所完全沒有市場的回饋,這就是一個怪圈,說到底還是體制原因。
就拿積體電路產業來講,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工廠死氣沉沉,良品率低的嚇人(最高只有30%),誠然有一部分裝置原因,但是為什麼臺灣的良品率就能火箭般的竄升到90%以上?
這就是品管問題了,一顆積體電路要生產出來從頭到尾至少要三四十道工序,哪怕每道工序達到99%的精度,到最後能剩下多少?
虞博士介紹了國外晶片工廠的經驗,一個生產主管至多幹兩年,再長就不行了,因為剛上來的時候銳意進取,為了超過上任的成績努力提高良品率,兩年之後就會慢下來,所以只有換。
而且如果員工有什麼不合格的,生產主管可以馬上讓他走人,大陸可以嗎?沒有壓力,什麼都幹不好。
領導如開茅塞,頓時和虞博士交流起國外先進的生產經驗起來。
兩人談的興致勃勃,長久則是如聽天書,昏昏欲睡。
好不容易告一段落,總局領導談起了正事。
原來79年的時候,0521沒出來之前,總局曾經會同國防工辦、科工委聯合為軍用計算機進行了一次選型工作。
當時選定的結果是以“兩小兩微”為發展重點,即仿nova和dec的小型機,發展相容英特爾與摩托羅拉相容的微型機,明確了微型機和小型機發展要與國際主流計算機接軌,走國際相容和開放道路。
當時這個結果無可厚非,因為大陸的計算機產業只是一個萌芽,全國一年造的大大小小的計算機加起來也不過五百餘臺。
但是長久的cpu橫空出世,使得國產關鍵部件取得了重大突破,這就需要重新考慮了。國產的仿製機效能不穩定,故障率高,而且幾乎全是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方式,極大的阻礙了計算機的應用普及。
現在看來有了021處理器,至少微機可以脫離外部進口獨立生存了,只要有軟體大力支援完全可以拋棄已有的英特爾、摩托羅拉系統。
而這正是軍方所要求的,單晶片系統穩定可靠,體積小,除了效能不足以外幾乎完美。
因此總局就想將以021cpu為基礎,做成通用單板機。
誰知道長久插了一句嘴,說道:“如果有資金,或許我可以用021處理器做小型機,成本應該比現在小型機低,效能更高。”
這讓總局領導喜出望外,連連追問細節。
長久於是敘述了自己的想法,就是用多個微處理器串聯,齊頭並進提供更多的計算能力和資料吞吐量。
計算機提高效能無非就是提升處理單元的速度,又或者增加處理單元搞整合多道處理。前者以cray-1為代表,速度達到了極限,不得已使用了氟利昂冷卻。
而後者的最初代表則是71年美國人做的illiac-4機,這是一臺採用64個處理單元在統一控制下進行處理的陣列機,名聲不顯。
不過因為處理單元越多,則體積越大,成本成倍翻,在沒有微處理器的時代這就是個噩夢,所以多處理單元的計算機不是太流行。
直到微處理器的發明,使得整合多處理單元成為了一項便宜又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