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了老百姓的期望,江南倒是真有很大的一個期盼。”鞏淵說道:“已經有很多老百姓向我們《江南日報》記者反映,他們很需要便宜的蜂窩煤了!特別是聽說帝京府周圍才兩文錢一個蜂窩煤,他們很是羨慕呀!
明明我們為全天下的人做了那麼多的事情,結果連京畿地區、湖北湖南、四川這些地方都能用上便宜的蜂窩煤了,我們卻還是得忍受高價,這樣多難受呀!”
目前的蜂窩煤是從京城的兩個蜂窩煤工坊,透過漕運運送到江南來的。
是由柳銘淇的舅舅徐家兩兄弟來經營的。
因為體積太大,運輸費用暴漲,單價太便宜,而且價值偏低,所以大致上掙不了什麼錢。
饒是如此,在京城兩文一個的蜂窩煤,在江南的終端價格都賣到了最高五文一個。
也就是富裕人家喜歡用,畢竟比柴火方便許多。
窮人是捨不得用的,哪怕是去年冬天比較冷,許多人還是儘量憑藉著一身正氣硬扛。
倘若是兩文錢一個,應該是有很多人願意在冬天用。
畢竟江南這個環境的話,冬天溼冷,比北方還多了一種溼,難受得很。
有了蜂窩煤來烘烤,去除房間裡面的溼氣,絕對是一個好事兒。
因此老百姓們在跟《江南日報》的記者就吐槽了這事兒。
“記者”這個名字是柳銘淇給取的,用意是“記錄聽聞事件的人”,倒是古今意思一樣。
記者是報紙非常重要的一環。
他們蒐集來的各種小故事、市井生活、民間八卦等等,很大程度上是如今《江南日報》暢銷江南的城鎮鄉村的重要原因。
固然許多讀書人覺得這些毫無文化含量,可事實證明翔宇先生說得好,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東西,你不喜歡,你算老幾?
《江南日報》一天比一天得暢銷和影響大。
只不過……
咳咳,這裡說的暢銷,是一天能發行到三萬多份沒錯,可每一份的價格不過是一個銅板。
沒錯。
就是隻有一個銅板,連印刷費用都掙不回來,更別說一眾人員的各種開支了。
鞏淵以前還覺得自己可以為了理想傾家蕩產,做一個灑脫的少年郎。
結果發現他是想多了。
幸好有聖人這種冤大頭撐著,不然辦什麼報紙啊,直接拿個碗去乞討吧。
“今年就會在江南設立一到兩個蜂窩煤工坊,到了冬天應該可以用了。”柳銘淇回答得乾淨利落。
“真的呀?”
鞏淵也就是順口一說,沒想到柳銘淇居然有了實際的計劃。
“嗯,陸陸續續的全國各地都會有。”柳銘淇說道,“老百姓們說得對,這些基本的生活物資,必須要保證,不然我柳家掌管這個天下,還有人願意擁護嗎?”
對於柳銘淇所說的,無論是有點桀驁不馴的鞏淵,還是老道內斂的戴飛英,都沒有反駁的意思。
史書上記載得清清楚楚,前朝是怎麼橫徵暴斂的,哪怕是這富饒的江南,也被他們逼得屍橫遍野,千里哭泣。
大康太祖定鼎以來,江南有了肉眼可見的變化,大量的人口湧入。
農民們重新開始了在江南地帶的耕種,各種手工業製品作坊也積極的開動,商人們也積極的開始了和海外的商貿,幾十年來,不但已經恢復了活力,而且遠超百年以前。
這些年江南輸出了太多的資源,他們雖然怨聲載道可卻沒有怨恨,最關鍵原因在於,大康朝廷拿這些物資不是為了自己享受,而是為了救人。
人心都是肉長的。
拿我的東西去吃喝玩樂,我不能忍。
但是拿我的東西去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