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城的百姓。
當初王源孤身南下,幾乎以一己之力救下了運河沿途的幾座城池的百姓。像揚州城這樣的地方更是幾乎完全靠著王源的謀略才擊退了安慶緒叛軍的猛攻,得以保住家園。在那之後,王源的名字在揚州城中可謂是家喻戶曉,簡直就是英明神武的代名詞。
然而,這大半年時間,東南各地被拉丁入伍的男丁的數量卻也最多。光是淮南道這一道之地,被強徵入伍的男子便高達十萬多人。幾乎是家家都有人在軍隊之中。所以,若是盼望著王源獲勝,那麼自己家中的男子便恐有性命之憂。若是盼望著自家的親人獲勝,那麼有著救命之恩的王相國便要落敗,這兩件事相互矛盾,所以人心也很是糾結。
同樣的糾結當然不僅限於淮南道的州府之中,江南兩道、河北道、河東、朔方等道的百姓們都有著同樣的矛盾心理。可以說,這場大戰牽動著天下千萬百姓的心,讓他們糾結不已。
當大戰勝負的訊息長了翅膀一般傳遍各地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果然還是王相國勝了。”但下一刻,他們便開始擔心起自家親人的安危來。據說三十萬大軍全軍覆滅,那當中是否有自家的親人呢?就算沒死,被俘虜了之後,王相國能饒了他們麼?
在一片惴惴不安的情緒之中,接下來的訊息接踵而至。王相國將俘虜的十六萬多人不予追究敵對之罪,並盡數無罪遣返回鄉和家人團聚。緊接著,便是被俘計程車兵們的無數封報平安的書信雪片般的飛向各地的州府之中。當得知自己的親人不但沒死,而且可以脫離戰場回家團聚的時候,各地的州府百姓都沸騰了起來。
當然,還有很多戶百姓的丈夫兒子沒有訊息。不知是死是活。但王相國既然是這樣的寬容,即便自己的丈夫和兒子還在李瑁的軍中,那也是有活命的機會的。
第一一二五章 暴動
王源並沒有將在通州殲滅的十多萬死亡士兵的名單公佈。倒不是無法核實死者身份的緣故。事實上每一名士兵的腰間都配有一塊刻著姓名和籍貫的銘牌,所以這十多萬死在戰場上計程車兵中有七萬多是可以核對出身份的。當然,除了那些葬身火海之中,銘牌被燒燬的死者,以及一些屍身破碎,無法核實的死者之外。這七萬多人中,其實絕大多數都是被李瑁強徵入軍的新兵。
王源之所以沒有將死者的名單公佈出來,其實是不想讓事態變得複雜。或者可以說是玩了個小心計。在這種時候,不宜公佈戰死者的名單,那會在民間引起不利的影響。這時候讓活著的人回家團聚,也是一種催化民間輿論倒向自己的行為。
果然,在這些訊息接踵而至之後,看清楚了實力對比,決心立刻站隊的地方州府官員門做出了他們的選擇。位於淮南道運河岸邊的楚州太守陳邦彥率先宣佈,支援王相國所在的成都朝廷,釋出對篡奪皇位的李瑁的討伐檄文。陳邦彥是崔氏一手扶植起來的,對崔氏感恩戴德。崔家慘案之後,陳邦彥暗中做了些調查,查出了些朝廷操控下的蛛絲馬跡。後來鄭秋山的女兒被李瑁封為貴妃,鄭秋山又加官進爵,陳邦彥心裡頓如明鏡一般,知道定是朝廷和鄭秋山勾結,對崔道遠等人下了毒手。
之前陳邦彥沒敢太過張揚,畢竟李瑁是大唐皇帝,本著明哲保身的實用主義的態度,他選擇悶聲不響。後來太上皇復位,昭告天下李瑁的十五宗大罪的時候,陳邦彥也曾想過公開表態。但他還是沒敢這麼幹。因為李瑁大肆募兵,兵馬眾多,也不清楚王源是否能頂住李瑁的圍剿,若貿然表態,反而會惹火上身。但現在,王源大勝,機會成熟,再不表態便失去站隊的機會了。政治嗅覺敏銳的陳邦彥決定果斷站隊。
陳邦彥下令將楚州城轄下三縣百姓被陳邦彥全部遷入楚州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