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但王源既是大唐臣子,他做的一切也都是他該做的,而自己也給了他足夠的尊重,他身為人臣應該表現的謙卑而感恩些。然而王源似乎永遠跟自己若即若離,給玄宗的感覺是這個王源永遠都不會像其他人一樣成為自己忠心的臣子。
特別是來到成都之後,玄宗清楚的感受到了,在這裡百姓們對王源的愛戴遠勝於己,官員們對王源的尊敬也遠勝於己。這顯然是玄宗絕不可接受的。一個臣子的威望會蓋過皇帝,這便是一種大逆不道。功高震主倒也罷了,功高蓋主,甚至在名望和聲譽上超過主人,那這便不是一個好的臣子。這便是權臣,一個讓人感覺到了巨大威脅的權臣。
更何況王源手握著現在大唐所有的兵馬,那是他一手經營了數年的神策軍。雖然名義上是大唐的兵馬,但玄宗知道,這支兵馬只有王源才能調動,甚至包括自己都沒有調動他們的可能。這是極為可怕的。有安祿山的前車之鑑之後,玄宗早已如驚弓之鳥。如果王源和安祿山一樣懷有異心的話,那將比安祿山更為可怕,因為自己甚至連逃的可能都沒有。自己立足的是王源的地盤,身邊是王源的兵馬,自己插翅難逃。
若王源表現出如忠犬一般的忠誠倒也罷了,偏偏這個王源不斷的挑戰著自己的底線,不斷的逼迫著自己做出不願做的事情,這讓玄宗心中越發的覺得不快和憤怒。
當然,玄宗也明白不可同王源撕破臉皮。王源手握重兵的威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玄宗也意識到自己要想平叛迴歸長安,則必須依靠王源。不得不說,王源是目前大唐的中流砥柱,若不是他,十幾萬叛軍早已攻入蜀地,自己早已不知又要逃向何處。通州一戰,六萬兵馬大敗十八萬叛軍,那是何等的氣魄。那一戰之後,形勢當即逆轉,玄宗也真正看到了平叛成功的曙光。所以玄宗儘量讓自己隱忍,儘量讓自己表現的對王源寵信有加,這既是形勢的需要,也是一種策略。
玄宗不惜殺了房琯以平息王源之怒,雖然在這件事上,玄宗感覺到了巨大的屈辱。玄宗不惜以相國之位相加,從而表現出自己對王源的恩寵和嘉獎,事實上玄宗根本就不想讓王源成為大唐相國。玄宗以一種極為低調和隱忍的方式來迷惑王源,但暗地裡他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著能夠突破這種被王源的陰影籠罩之下的方法。
房琯欲重建禁軍的想法便是玄宗急於要做的事情,玄宗知道要想擺脫這種陰影,自己必須要有忠誠於自己的兵馬。但房琯這個蠢貨把事情辦砸了,他怎麼敢挪用大軍的軍餉,這讓玄宗不得不殺了他。當然殺他的理由也僅是私自挪用軍餉,破壞平叛大計。這一條已經足夠殺了他。然而從那時起,玄宗便埋下了伏筆,殺房琯的罪名並沒有說因為他倡議重建禁軍而獲罪,也就是說組建禁軍是沒有過錯的,錯在挪用軍餉。
數月前,當李光弼和郭子儀回到成都時,玄宗欣喜不已。在和二人深談之後,玄宗感受到了李光弼和郭子儀對王源的不滿。在自己有意無意的將自己抵達成都以來的種種事情都告知二人後,玄宗從兩人的臉上看到了壓抑不住的憤怒。玄宗知道,自己可以信任和重用這兩人了。於是乎玄宗授意李瑁,讓李瑁提出讓李光弼和郭子儀去河東朔方募集兵馬組成北路平叛兵馬的建議,並且很快便答應了他們。授予兩位官職,讓他們即刻去辦。
玄宗並非不知此舉會讓王源心中不滿,但玄宗認為,這一次王源沒有任何的公開理由來反對。因為這一次玄宗沒有給王源任何一個理由。糧餉盔甲兵器都需要李光弼和郭子儀自己募集,玄宗不會動王源的神策軍一絲一毫的物資,就是要讓王源毫無反對的理由。唯一做的出格的事情,便是玄宗下令高仙芝將兩萬朔方軍歸於李光弼和郭子儀。這一點或許會讓王源感到屈辱,但玄宗認為這即便引起了王源的不滿也是值得的。必須要給李光弼和郭子儀一些兵馬作為底牌,否則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