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就滿臉堆笑,說:可愛啊,乖啊,這孩子怎麼這麼能幹,這麼聰明等。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現在家庭結構改變了,目前的獨生子女有一億多,一個孩子從小最起碼有六個大人寵: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我們往往會注意孩子讀書有沒有超過別人?今天怎麼考九十九分?為什麼不考一百分?孩子的身體是不是好啊?各種營養有沒有跟上?但是我們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懂不懂規矩、守不守規矩,用一句大白話來講,懂不懂禮貌,懂不懂怎麼做人,懂不懂怎麼待人接物。孩子應該從小養成懂規矩、守規矩的良好習慣,按照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和禮儀規範接觸社會,進入社會,乃至為社會服務。如果我們現在束手無策,或者沒有行之有效的辦法,怎麼辦?那麼,只有按照我們一貫的思路,按照我們人類的共同經驗:當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辦法和一條更好的路徑時,我們就要回過頭去,回到先民的智慧當中去,回到我們的傳統當中去,看看我們的先民留下了什麼遺產給我們,看看我們的先民的那些智慧,今天是否依然能夠繼承。
《弟子規》毫無疑問就是我們先民留下的文化遺產,就是我們培養孩子尊重規矩、遵守規矩、在社會公認的規範下健康成長的良好資源。這位派出所的耿所長,非常值得我們尊敬,他就是在當代社會活用《弟子規》的典範。
近年來,《弟子規》在全國各地都得到重視,許多企業招進很多學歷很高文憑很硬的大學生,可是後來發現這些大學生知識沒問題,技能也沒問題,就是不怎麼懂規矩,不怎麼守規矩。那麼,你怎麼能指望這樣的人來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呢?於是,選擇《弟子規》進行員工培訓,這是非常正確的選擇,它的有效性,已經被許多成功經驗所證明。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年輕人如果不懂規矩,將會遇到許多麻煩和困難,那麼《弟子規》裡面,究竟為年輕人規定了哪些行為規範?一本二三百年前的小冊子,為什麼對現代社會的人還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呢?
在讀《弟子規》之前,我首先給大家推薦一種熟讀《弟子規》的方法。每天背上四到六句,或者八句。這樣的話,一週我們就可以背四十多句。到了週末,再把前面背的四十多句重新溫習一遍,這就是古人講的溫書。溫故而知新,就是這個道理。《弟子規》開篇的八句是總敘:“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八句出自《論語·學而》,接著從孔夫子的話講起。
什麼叫弟子?弟子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指年幼的孩子叫弟子,兒童和少年都可以算弟子;還有一層意思,指學生。這兩層意思在《弟子規》裡面都有。但是以前大多指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強調規矩要從小養成。作者首先宣告:“弟子規,聖人訓。”意思是說:《弟子規》這部書裡面的道理,並不是我獨創的,而是聖人傳下來。那麼聖人是誰呢?孔聖人,孔夫子。這八句的意思很清楚:孩子,我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敬愛兄長,說話要恭敬、謹慎、誠信,要博愛大眾,親近仁義的學說,親近有道德的人。這樣去努力實踐,假如你還覺得有多餘的體力、有多餘的能力、有多餘的時間,那麼再去讀其他的書,再去講求其他的學問。學文在這裡,並不僅僅是學文字,也不僅僅是學文學,這個學文,泛指一切學問。中國的傳統,把做人的大原則和大規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樹立一個觀念,要做一個有原則的人,一個符合基本的道德規範和準則的人,這個是最重要的。
有的人,也許沒有讀過書,也許不識字,但是,這不妨礙他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我們中國曆來是把基本的道德規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