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常�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強調,我們也許認為弟道就是指兄弟友愛,兄弟之間才講弟道,這個觀點也是不妥當的。實際上兄弟姐妹之間乃至妯娌之間,也是要講弟道的。唐朝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叫李績,他本名叫徐懋功,在唐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出將入相,位至三公,享盡人間榮華,而且經歷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身為三朝*,他深得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被朝廷譽為“長城”。
後來,我們中國的歷史學家、學者一直在研究李績這個人為什麼會那麼成功?他這一輩子為什麼走得那麼好?總結後,除了大家知道的他的軍事才能、政治才能之外,還有幾點更為重要。
他跟朋友、兄弟之間非常講弟道,在瓦崗寨的時候,他曾經跟鼎鼎大名的單雄信結拜為兄弟。武德四年(621),洛陽被唐朝打下來了,單雄信被俘。這個時候,李績就去跟秦王李世民說:單雄信是好人,非常驍勇,我願意拿我的官職來贖他的命,但是李世民沒有同意。李績說:那好,我不跟你說了。於是流著淚告退。這個時候,單雄信還在責怪李績:我早就知道你不辦實事,就嘴上說說,什麼兄弟義氣,你根本就沒有拼命救我。李績只好說:“吾不惜餘生,與兄俱死;但既以此身許國,事無兩遂,且吾死之後,誰複視兄之妻子乎?”(《資治通鑑·唐紀五·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中》)意思是說,我不惜餘生願意跟兄長你一起去死,但由於兩個原因我沒有辦法去死:第一,我身已許國,我已經答應秦王,要跟他打天下,我不能死;第二,如果我死了,兄長的妻子、兒女誰來照顧啊?說完李績拿出刀,割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交給單雄信:“使此肉隨兄為土,庶幾不負昔誓也!”這塊肉陪著兄長埋到土裡,這樣我就沒有辜負當年我的誓言。這就是李績。
到了晚年,李績已經貴為宰相,有一次他的姐姐生病了,李績以宰相之尊親自為姐姐熬粥。當他的老姐姐看到貴為宰相的弟弟每天為自己煮粥,而且有的時候因為他鬍子長,還差點把鬍子給燒了,姐姐就跟他說,“僕妾幸多,何自苦如是!”(《資治通鑑·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意思是家裡有的是男僕女傭,你何必要這樣累著自己呢?李績回答:“非為無人使令也。顧姊老,績亦老,雖欲久為姊煮粥,其可得乎?”意思是:不是因為家裡沒有人,而是因為姐姐你老了,弟弟我也老了,就算我想經常為姐姐煮碗粥,可還能煮多少次呢?這件事情本來是件小事,但是《資治通鑑》卻把它原原本本地記錄了下來。這說明在中國古代,弟道是很重要的。有的時候跟一個人的豐功偉績是相提並論的,所以《資治通鑑》裡邊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
弟之一(3)
“兄弟睦,孝在中。”在當代社會,很多老人家有退休金,有醫療保險,本來完全可以安度晚年了,但為什麼好多老人家晚年的情況不太好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看見子女不和,兄弟之間不講弟道,不友愛,家庭裡鬧矛盾,老人家覺得心不安,對自己的子孫後輩不放心。所以《弟子規》講:“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和睦了,就是孝了。換句話說,孝和弟,是一回事,不是兩回事。對於長輩孝,對平輩和友人要弟。
“弟道”實際上就是“孝道”的延續,因此古人往往把“孝”“弟”並稱,作為評價一個人最重要的標準,並視之為做人的根本。那麼,一個人怎樣才算是真正做到了“弟”呢?接下來,《弟子規》會告訴我們哪些履行“弟道”的具體要求呢?
從我們的生活經驗來看,如果兄弟朋友之間不友愛,發生矛盾有爭端,原因往往是兩個:一個是錢財,一個是言語。這兩個是惹事的。為了一些錢財,為了一兩句話往往會導致不和。所以《弟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