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全國各地流傳的範圍卻很是廣泛。而且各地的風俗習慣和打餈粑的時間也各不相同。
多數地區的人習慣於在臘月打餈粑。
餈粑曾是信陽老百姓過年家家戶戶必備的食品之一。年前,家家戶戶打餈粑,親戚鄰居都來幫忙。
閩清鄉下家家戶戶都備有木杵、石臼等打餈粑的工具,春節時分,每家都會打餈粑。這時,孩子們歡天喜地圍看大人們打餈粑,直看到大人把打好的餈粑放在盆裡,搓成丸子,香噴噴的金黃透亮的餈粑真饞人,恨不得馬上吃到口。
吃餈粑真得費一番工夫,餈粑又粘又稠,沒法掰開吃,偏偏鄉下人喜歡大塊吃肉,大口喝酒,自然也喜歡把餈粑丸子搓成巨型,吃起來才有味道,這苦了溫文爾雅的城裡人,面對這巨型餈粑丸子,真是又想吃又怕粘,更怕吃相不雅被人笑。不過廚師想到了這點,把傳統的餈粑碩丸細化,做成蘋果大小的小丸,但還是能掰開吃,仍不失原來特色。不過,要想品出吃粘餈粑味,最好是試試吃大餈粑丸,佐以大塊豬肉,大碗的燒酒,體驗農家生活,別有情趣。
而四川人打餈粑則是在中秋節前,象徵豐收、喜慶和團圓,是中秋節和月餅齊名的必備佳品。在四川民間一些地方,在餈粑中加入桂花搗製成月桂餈粑,蘸上炒黃豆麵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別具一番風味。
另一些地方在熱餈粑中裹入熟紅豆等豆製品、加入適量食鹽,切成橢圓狀片塊放到熟菜油中油炸,作出的紅豆油餈粑,色、香、味俱佳。
關中和四川靠得最近,所以時間也差不多,但還是有些差異,四川是中秋節前,而關中地區則是在中秋節後的那個日子。
更為主要不同的一天是其他地方全都是用糯米來打餈粑,但是關中地區尤其是山裡人,習慣用洋芋來打餈粑。其實說到底還是確實糯米,而洋芋假若用糯米的打餈粑,則製作工藝精細。
把上好糯米蒸熟後,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飯全融,像棉團狀,然後再取出糯漿做成圓團,放入蒸籠蒸熟而成。水餈粑多放內餡,如豆蓉、蓮蓉、芝麻桂花糖等,質地細膩柔韌、潔白晶美,如趁出籠時熱氣騰騰,再裹上點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鮮,口感細滑沁甜不過山裡人用洋芋打餈粑就簡單多了,也沒有那麼多的佐料來製作。不過即便是簡單的製作方法,出來後也勁道爽口,乃上佳的鄉土美味。
“啪。。。啪。。。”
這會兒正有兩人在賣地地用木槌在石槽裡面砸著,旁邊的婦女不斷往裡面放洋芋。
打餈粑看起來容易,打起來還真不簡單。一般初學者的木槌不是一會被黏住,提不起來,就是一會相互“打架”,沒多久就會感到手臂軟綿綿地沒有力氣。結實說打餈粑其實是個技術活,講究快、準、穩、狠,這樣才能打得均勻,打得瓷實,黏糊糊的有韌性。
一老一少,你一下我一下,雖然這會兒已經是秋季不再熱了,這會兒兩人也都是光著膀子身上不停地淌汗。
終於到了張太平家了,蔡雅芝本來是想要和張太平一起來打的,不過張太平沒有讓她動手。
一般上為什麼要兩個人來打一個原因是兩個人左右開弓可以打得均勻,另一個原因就是這個活計太累人,一個人連續揮動錘子有些吃不消。可是這些對於張太平開說都不是問題。
見他一個人準備拿起來兩個木錘子,王老槍上前來說道:“我給你幫忙吧。”
張太平搖了搖頭說道:“我一個人來。”
“你一個人怎麼用兩個錘子?”王老槍不解地問道。
張太平笑著說道:“你看著就是了。”
王老槍聽後性後面退了兩步。張太平開始一左一右拿著兩個木槌子,開始如風一樣揮動起來。
只聽見啪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