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劫。
這是陳友諒的陽謀,無懈可擊的陽謀。
無論朱元璋怎麼拆招,他和張士誠都是必死無疑,陳友諒都是最後的贏家。
可是,陳友諒錯了,離了大譜了。
老朱是並沒有和張士誠全面開戰,只是派少量部隊去搶回了小明王,為了儘可能讓張士誠中立,還把小明王接到自己的地盤,而把明王的土地都拱手送給了張士誠。
之後朱元璋就安排楊憲去和張士誠求和。到了平江,楊憲就是一頓指責:當初張士誠囤積生絲,妄圖困死應天織造局和朱元璋手下的絲綢作坊。
朱元璋從海南島買來棉花(棉花從宋代傳入我國,主要在海南島和雷州半島種植。)繼續織布,張士誠手裡的生絲卻消化不了,只能打折賣給朱元璋。
後來,朱元璋要和陳友諒開戰,就按照市價買剩下的生絲。
朱元璋可以說對張士誠有恩,張士誠卻打小明王,是背信棄義的無恥行為。
張士誠什麼都好,就是像宋江一樣假仁假義。還是施耐庵說道,“這都是劉福通挾天子以令諸侯,擅權專斷,威逼小明王,吳王這樣做也是為了清君側。”
楊憲代表朱元璋肯定了張士誠是個忠臣,雙方還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陳友諒是來拼命的,雖然手下計程車兵都是抓來的壯丁,戰鬥力比不上吳軍。
陳友諒一定是給他們洗腦了,許諾打贏了:老婆孩子都有了。
這幫人一定是打了雞血,軍威正盛,這時候去正中了敵人奸計。
要讓文正那臭小子好好措措陳友諒的銳氣,讓這些農民知道戰爭的殘酷。
看到一個個的同伴死在眼前,要麼是變的更加勇敢,要麼是變得膽小懦弱,成為逃兵。
所以即便是回到了應天,朱元璋也沒有立馬救援,而是緊張的籌措糧草,準備器械和火藥。
遠在安豐朱元璋也聽說了陳友諒吹的牛逼:首戰即決戰,一戰定乾坤。
他當然要好好準備下,不能讓老兄弟失望!
別看你陳友諒比咱老朱大了八歲,但是咱這些年過的獨木橋比你走得路都多。
和老朱鬥心眼,你陳友諒還嫩點。
由於沒有和張士誠決戰,所以吳軍沒有大損耗,就是長途跋涉,有些疲憊要好好休整。
陳友諒的怎麼也沒有想到,他精心策劃的‘卞莊刺虎’的陽謀,居然讓朱元璋四兩撥千斤給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