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個兒子阿爾弗裡德·伯恩納德於一八三三年十月二十一日誕生在斯德哥爾摩北部郊區一所房子樓上的後屋裡,這所房子就是現在這座現代城市中心的北方街九號。這個小傢伙從出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纖弱多病,他的媽媽只好拿出她全部的愛來關懷他義”、“總方略,齊言行,壹統類”,表現出以儒學統一學術思,以便使這盞明滅不定的生命之燈,能夠點燃下去。當別人全都放棄希望的時候,只有她自信能夠養活這個孩子,並且取得了成功。
一八五一年,在他十八歲時,阿爾弗裡德用出色的英文,寫了一首四百一十九行的全面性的自傳詩,題目是《一則謎語》。這首詩現在還儲存完好。對於瞭解他除此以外無法知曉的童年和青春時代的生活與思想,這首詩有著重要的意義。他在這首詩裡,是這樣描寫他早年歲月的:
我的搖籃好象死床,
憂慮的母親
多年看護在旁,
儘管希望渺茫,
卻要拯救這欲滅之光。
我好容易才鼓起勁來
吸吮幾口乳汁充腸,
接著是抽筋痙攣,
瀕於死亡。
直到我抓到生命之光,
死前之苦方告未央。
阿爾弗裡德這個孩子,比別的孩子顯得蒼白與安靜,在賢慧的母親關懷下,度過了頭八個年頭。這是他永遠也忘不了的一段時期。但是,由於長期健康不佳,他的童年不屬於自己,不象別人的童年那樣歡樂頑皮,無憂無慮,留下美好的回憶。剛才引用的那首詩,接著又用他自己生動敏銳的語言,向我們講了下面一段激動人心的故事:
他現在已是一名兒童。
在其足跡所及的小世界裡,
虛弱的身體,
使他依然變得陌生。
小夥伴玩耍之時,
他無法參加,
只能充當可憐的觀眾。
童年的歡樂既被排淨,
他的腦海便不斷沉思,
盤算著未來的事情。
幻想馳騁,
要攀登思路所及的頂峰,
由於沒有判斷力,
我難以制止它的奔騰,
忽而感到困難重重,
有似一場金色美夢。
今往那些清醒的悲痛,
看來只是一塊踏腳石,
通向極樂的前程。
當他到了上學的年齡時,他進了斯德哥爾摩的聖雅各布高階衛道士小學,於一八四一年至一八四二年唸了幾個學期的書。這是那個孩子所受的唯一真正的學校教育,而他後來竟成為功成名就的阿爾弗裡德·諾貝爾,並且有著廣泛的一般知識和掌握幾種語言。在這所小學的報告書上表明,他所有的功課以及勤奮和德行,都得了最高分,在全校八十二個學生中,得過同樣最高分數的,還只有另外兩名學生。然而,他短暫的學校生活,很快便由於家庭外遷而終止了。
對於伊曼紐爾·諾貝爾這位善於思考的建築師和承包商來說,試驗和設計比從他的職業中所賺來的金錢更為重要。由於這一原因,加上在其承包生意中的一再背運,他已經落到了困境。為了躲避那些咄咄逼人的債主使他被捕和投進欠債者監獄的威脅,也為了給他的許多設想開闢新的道路,他於一八三七年沒帶家眷離開了自己的故鄉。他自己曾經寫道,他採取這一步驟是“為了實現我的計劃,並且為我的刻苦努力爭取勇氣”,他顯然認為在他曾遭到很多不應遭受的挫折的本國裡,他的那些打算將永無實現之日。
丈夫離家之後的五年多光景,安德烈特在幾位有同情心的朋友幫助下,在家門附近開了一個小小的牛奶蔬菜店,勉強維持自己和四個孩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