恤卻在車庫裡有了意外的發現。
那是一輛蒙著灰塵的四輪溫車,它造型獨特,當時就讓無恤驚為天人。這東西,和後世西歐的四輪馬車何其相似,但回到這時代後,他卻是從未在路上見過。
趙無恤一問才知道,這是來自秦國的東西。
數十年前,秦國公子緘與秦伯不和,便出奔晉國來做大夫。這位公子極其富有,傳說他出奔時,帶上了采邑裡的全部家當:先是造舟於大河,將近千輛不同大小、形制各異的牛、馬車綿延十里。從秦都雍城到新絳,這些車輛來了以後又回去拉新的財物,來回八次才拉完。
匹夫無罪,懷璧其責,這位離了祖國,失去了保護的富庶公子,在晉國最終變成了卿族們任意瓜分的魚腩。最後財物散盡,氏族不知所蹤,行人署也把這輛四輪溫車拉回了府庫,卻棄之不用。
“世人不識千里馬啊!”趙無恤蔚然長嘆,然後就毫不客氣地當了一回伯樂。
PS:四輪青銅馬車模型是秦文公大墓裡出土的(未完待續。)
第238章 大車檻檻
趙無恤一見到古樸的四輪車就愛不釋手,馬上把它當做公差費拉回了下宮。
但因為年代已久,很多零件和木構都朽壞了,所以只能讓匠人們拆卸以後仔細研究。結合後世零星記得的樣式,新做一種結實、安全、防震的四輪馬車。
雖然製作過程中遇到了不少瓶頸,造價遠超預算。但在趙無恤不斷提點下,還有子貢這個常年乘車運貨的商賈建議下,王孫期,甚至是郵無正等玩車的行家裡手都參與進來後,這些問題被逐一解決。
君子有命,匠人只得硬著頭皮不斷試驗,最終做出的東西差強人意。
當然,這差強人意,是在眼光頗高的趙無恤看來。而在封凜眼中,面前這古樸大方,堅固耐用的大車,已經達到了天子才能乘坐的規格了。
“美哉大車!”他不由得發出了一聲讚歎。
“穆天子西行時,所乘的八駿駕車,也不過如此吧!”
他也是常年迎來送往的,自然知道路途之苦,雖然這輛四輪馬車還未完工,但任誰都能看得出,坐在這樣的車上,定然是種享受。
輪人們製作出更粗壯也更強韌的車軸,選用硬木包青銅再包軟木。轂與輪輻也是軟硬木三層結構,硬木支撐軟木減震,車輪與車軸之間用耐磨的青銅作為結合。
輿人們在車輿下加裝堅固的支撐架,以多層堅韌的皮索拴住上層的車廂,再用軟木和青銅虛支著車廂四壁。作為輔助支撐防止車廂在晃動中傾斜翻車,造出來的馬車可以乘坐四五個成年人,或拉載相等重量的貨物。
“馬車前輪還有簡單的轉向裝置,車輿下也有輕微的減震,此物可費了不少心思和材料。”
趙無恤略為得意地介紹,心裡也不由得感慨,這輛大車的花費,已經足夠製作五輛作戰用的戎車了,而且他還不是很滿意。
四輪馬車對路況的要求是比較高的,這次旅途要經過的晉南地區比較平坦,人煙稠密,路也是修得比較好的官道。可繼續東行到達王屋山附近,就得犯愁了。
王屋,想想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明白,絕不是什麼開闊平坦的地方,還有接下來的“羊腸道”,一聽這名字也知道不是什麼好路。
無恤心裡暗暗想道:“其實,要是計僑學堂裡的數科學生們能畫出精細的結構圖,再把青銅零件和車架換成優質的鐵,或者鋼,效果會更好。”
但這已經超出了春秋時代科技和材料的極限,只有在數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