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家。
第45章 《音樂人生》的香港悲情
由衷而言,看罷《音樂人生》,心情較《天水圍的日與夜》來得更加沉重。香港電影的“傳統”,是從來不會直視自己的社會存在狀況的。(還記得鳳毛麟角的《一樓一故事》嗎?)而即使偶見例外,往往也把矛頭針對草根階層出發,彷彿那才是“社會真實”的一面,由《籠民》到《天水圍的日與夜》,其實叫好背後也不無以上的潛背景在內。
一、香港神話的隱喻
一方面固然因為不少電影導演早已屬中產階層(我並非指他們的出身,而是指在擔任導演崗位時的身份已更易),對自己以外的階層屬性抱持更大的好奇心乃理所當然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香港的中產階層一向保守心態濃厚,要他們直面剖陳階層最明顯的偽善特質,相信不啻是天方夜譚的構思。
此所以我認為《音樂人生》在2009年的出現,來得彌足珍貴。大家都看得出張經緯手上的素材有限(主要以2002的捷克之旅作為今昔對照的材料),只是在他刻意經營的剪接下,我們由一開始看到充滿歡欣作為天之驕子的黃家正,逐步走上終局時的迷惘慘綠問題少年之路——背後清晰地帶來問題關鍵:是什麼毀掉這天才橫溢的少年?而作為天才主體的少年,又要作出什麼掙扎才可以避免被毀掉的下場——文字上的魔鬼當然是黃家正的父親,但那當然恰好也是香港神話的隱喻,毀掉一切的當然也正是我們信奉的香港精神。
任何人都不難看出,《音樂人生》說的是Control Freak的悲情故事,由一個Control Freak去破壞自己的家庭,到影響本來想反叛的兒子也淪為另一個Control Freak的悲劇。如果可以,我真的會投黃家正父親作為最佳男主角的一票——他在“紀錄片”前無所不在的“演戲”痕跡,甚至較職業演員也過之而無不及。唯一的可能性只有一個:就是他的人生根本無時無刻不在演戲。所以他在鏡頭前竭力保持的開明父親形象,根本就是他所相信且以為自己可以如此的催眠方法。即使不用黃家正在最後披露父親的陰暗面,在鏡頭前父親無所不存的陰魂印記,其實早已把三兄妹的囚徒人生清晰展示。
二、典型的香港第二代
從宏觀的角度而言,黃家正一家正是典型的香港第二代人在成功後,去把自己的一套強加在作為第四代人的子女身上的操控偏執狂故事(醫生、拔萃、出國比賽表演等)——大家心知肚明,類似的故事每日無時無刻都在各大名校的學生家庭中上演,而那正是我們傳誦的香港神話一部分:只求成功,不問過程。既然音樂不能如地產金融以金錢上落作為得失指標,所以典型的香港思維就只有依賴比賽獎項作為心虛背後的強心針。《音樂人生》精準的點出香港的音樂教育根本就不可能鍛煉出音樂家來,一切只能靠個人的覺悟,而且更清楚地披露香港中產階層的偽善特質。而這一點,正是香港中產階層的最大禁忌——被人看穿沒有文化(以技術代替藝術)、佛口婆心背後的Control Freak真面目,以及其實我們自身是何等的目光如豆。我由衷認為《音樂人生》今天的成貌,也是對黃家正父親一代Control Freak的終極反諷——捷克片段中的show off意圖,到最後成為自毀下場的伏線,不啻是現實公允的深情回應。
當然黃家正的皮相反叛,正是紀錄片內涵未能提升至另一層次的侷限。而且,張經緯委實也十分小心謹慎,為求讓觀眾不會遺漏要點,最後“逼使”黃家正剖白家庭背景,以及加插兄長直指家正和父親屬同一類人的評議,均屬畫公仔畫出腸的處理方式。但紀錄片始終不能“製造”出仍未出現的矛盾——而任何人都可以一眼看出,黃家正的人生考驗仍遠遠未上正軌,當他開始認清自己其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