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來說,手搖式的單錠紡車,雖然論效率,拍馬也趕不上工業革命前的珍妮紡紗機,甚至遠遠不及黃道婆發明的紡紗機。
但已經足夠夠用了。
畢竟,這種手搖式的單錠紡車,製造簡單,工藝簡單,維修便捷,使用方便。
哪怕兩千年後,中國的許多偏遠地區的山村中也存在著類似的紡車。
但紡織機就不同了。
此時,中國普遍使用的紡織機是源自商周時期的‘鋸織機’也就是俗稱的手指掛機,這種原始的織布技術,效率低下,工作繁重。
而少府的東西織令衙門裡,近半的工人,依舊在使用這種原始落後的技術織布。
這就是為什麼,兩漢魏晉時期,布匹能成為硬通貨的緣故。
當然,也不是沒有先進的機器。
東西織令衙門裡,還有著專門為皇室貴族服務的織布機器。
這種機器,稱為杼機,源自春秋戰國時期的技術大爆炸。
《詩經。爾雅。大車》中就有記載這種機器,所謂大車檻檻,毳衣如菼。豈不爾思?畏子不敢。
甚至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句‘谷則異室,死則同穴。’
這裡的大車,指的就是原始的杼機。
杼機發展至今,相關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其織布效率是過去原始的鋸織機的十倍以上。
但依舊不夠用!
目前少府的東西織令,每年只能堪堪完成國家佈置的紡織任務(注)。
更不要說去市場上銷售,賺取利潤了。
所以,劉徹現在迫切需要一種新式的高效率的織機。
這種機器要製造簡單,結構簡易,易於維護和使用,同時還能提高紡織效率。
最好能適應棉花的紡織需要,尤其是極難伺候的粗絨棉的紡織需要。
目前,從烏孫和匈奴透過走私和合法貿易渠道獲得的棉花,在今年已經在上代兩郡的皇家莊園、行宮以及代王的王田裡進行了試驗性的種植。
總共種植了大約兩千畝左右的棉花。
目前這些棉花已經收穫,並全部運回了少府的倉庫,種子保留後,其棉絮交給了東織令衙門去試織。
明年,棉花的種植規模,將會擴大十倍以上。
到後年,漢室的棉花種植面積很可能超過百萬畝。
在這樣的情況下,相關技術的研究自然也得跟上來。
倒是紡織科技樹的另一個科技點——提花技術,劉徹不用操心。
現有的提花機和提花技術,在劉徹看來,已經差不多達到了現在技術所能達到的巔峰。
漢室的提花技術,可以說是百花齊放,非常先進。
尤其是少府掌握的提花機技術,更是能閃瞎人的眼睛。
其最先進的一臺提花機,採用雙經軸結構,能織出四根一組的雙面變化織物。
無數出土的漢代紡織物品上美輪美奐的圖案,已經足夠證明,這些提花機的先進了。
當然,這些提花機能在這個工業技術的荒漠時代,編織出那些精美的圖案,是要付出代價的。
而這個代價就是,效率無比低下。
一張有著精美圖案,讓人愛不釋手的蜀錦,需要八十天,接近三個月,才能織造出來(注2)。
劉徹當然想過發展和研究更先進的提花機。
但調查後,劉徹放棄了。
提花機要是能簡化和提高效率,其創造的經濟效益,比買賣軍火還高!
一張普通的絹布,售價不過數十錢,填充了綿絮的布,一丈就要百餘錢,一匹絲綢,值錢兩百餘甚至更多。
但是,一張有著精美圖案的花布,市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