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從大明的實際情況來看,是無法也不能夠馳援朝鮮的,自保都來不及,怎麼可能去馳援朝鮮,再說征伐需要銀子,朝鮮不可能拿出來這些銀子。
錢士升等人應該知道實際情況,依舊提出要增援朝鮮,其提議得到了侯詢、唐世濟等人的贊同,這不得不說是滑稽的事情。
內閣首輔溫體仁沒有直接表態,這導致內閣的意見也不能夠完全統一。
兵部尚書楊嗣昌倒是特別反對增援朝鮮,認為這樣做不現實。
楊嗣昌倒是很現實,畢竟他是兵部尚書,而且剛剛上任,若是皇上決定馳援朝鮮,那麼一切的事情就需要他來操心了,目前的情況之下,想要馳援朝鮮等於是自取其辱,打不贏不說,還有可能將禍水直接引入到關內來。
不過楊嗣昌也不是大傻瓜,他知道錢士升等人為什麼堅持要馳援朝鮮,所以也不好公開駁斥錢士升等人。
朝鮮的使者每日裡都是哭哭啼啼,懇求大明皇上派遣援軍,明軍曾經打敗後金韃子的事情,他是知道的,這次戰鬥傳到朝鮮去之後,皇上還專門與文武百官慶賀,認為朝鮮的選擇是正確的,必須要僅僅依靠大明王朝,再說朝鮮王室認同的是大明王朝的正統,根本看不上後金韃子,認為其是胡虜,皇太極稱帝登基的時候,朝鮮的使者根本不下跪,就算是為此得罪皇太極和後金韃子,也是不在乎的。
朝鮮使者沒有其他的辦法,唯有哭哭啼啼,才能夠打動大明皇上和大明的文武大臣了。
也就是在這樣的爭論之中,朝鮮方面的訊息不斷傳來,皇太極率領的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了朝鮮的王都漢城,將朝鮮仁祖李倧包圍在漢南山城。
皇太極的驍勇,讓張鳳翼等人的理由更加的充分,這個時候就算是派遣大軍去救援,也來不及了,不過錢士升等人的態度依舊是頑固的,他們認為派遣大軍前去救援,關鍵在於打敗後金韃子,至於說朝鮮王室是不是能夠堅持,與此次的救援沒有太大的關係。
面對如此的爭論,皇上沒有馬上表態。
十二月十五日,皇上終於表態了,將朝鮮使者求援的奏摺,直接送給漕運總督鄭勛睿,既沒有表態說是派遣大軍支援,也沒有說不派遣大軍支援。
皇上的這個舉措,讓張鳳翼等人擔心,讓錢士升等人高興。
朝鮮使者得知訊息之後,馬上啟程前往淮安,前去拜見鄭勛睿。第三百四十章 戰與不戰漕運總督府,東林書屋。
桌上擺著地圖,上面有一些標註,徐望華和鄭錦宏兩人仔細看著地圖上面的標註,鄭勛睿則是在屋裡踱步,正在思考著什麼。
和以往一樣,鄭勛睿早就知道皇太極親率大軍進攻朝鮮的訊息,而且他提前就做出了預判,知道朝廷一定會為這件事情爭論不休的,就在他尚在思索的時候,楊廷樞的信函到了,朝中的爭論他也知道了。
萬曆年間,大明軍隊曾經支援朝鮮打敗了倭寇,導致倭寇幾百年時間不敢有任何的妄想,這一次的情況,與萬曆年間的情況相似,後金韃子入侵朝鮮,作為大明的藩屬國,朝鮮一定會向皇上求援的,懇求大明朝廷支援朝鮮。
可朝鮮兩次遭遇入侵的背景是不一樣的,此次皇太極入侵朝鮮,目的是讓朝鮮徹底的臣服,以消除後顧之憂,為入主中原、打敗大明王朝做好準備,而且皇太極的驍勇,鄭勛睿有著深刻的印象,從目前實際情況來說,就算是想著馳援朝鮮,也唯有鄭家軍出戰,大明其他的軍隊,沒有馳援的可能。
戰還是不戰,鄭勛睿需要仔細思考。
從鄭家軍的實力來說,鄭勛睿會毫不猶豫的選擇不戰,再說就算是失去了朝鮮的支援,大明也就是失去了對渤海灣的控制,以及讓皮島等地陷入到危險之中,同時也讓後金沒有了後顧之憂,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