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不存在海戰,說到底還是攻城拔寨。
所以鄭家軍不需要考慮將士是不是能夠適應的問題。
看見鄭錦宏低頭沉思,鄭勛睿再次開口了。
「錦宏,箇中意思,你應該明白了,從即日開始,訓練鄭家軍將士,人人都要能夠適應乘坐海船,至於說訓練的辦法,不一定非要乘船,漕幫青壯之中,很多人清楚該如何的訓練,時間很短,但這個任務必須完成。」
第三百四十一章 直接的要求
十二月十八日,朝鮮使者的求救奏摺以及皇上的口諭,傳達到了淮安漕運總督府。
戰還是不戰,這已經不需要討論了。
鄭勛睿的視野以及所處的高度,決定了他在重大的事情上面,必須要獨自做出決定,不可能依靠任何人,這方面他需要的是殺伐果斷。
鄭勛睿已經是領袖,而且在朝著這個道路上大踏步的前進,在陝西的西安駐守鄭家軍,維持與草原部落的互市,穩定住草原部落,出任漕運總督之後,大力整頓淮北的官場,清剿漕幫,重新制定漕運的秩序,這一切都是表明出來了領袖的氣質。
領袖與屬下的區別在於,領袖所站的位置高出了好幾個臺階,因為站得高,所以看得見其他人看不見的東西和道理,這就是高瞻遠矚,領袖的屬下是看不到這麼遠的,哪怕是和領袖無比親密的戰友也不行。很多重大的決定,必須領袖自身做出決斷,因為屬下不了解領袖的意圖,只能夠是在提出之後做出分析,所以說在重大問題上面討論,就是對牛彈琴。
鄭勛睿決定攻打雙島和旅順,藉機佔據蓬萊城,其實是一步大棋。
以南直隸和山東作為基地,朝著北方和南方發展,都是很順暢的,假以時日,鄭勛睿的對手不僅僅是後金韃子和流寇,還有大明的朝廷和皇上,因為他已經感覺到了,若是想著改變大明王朝千瘡百孔的局面,不站到巔峰位置上面。很多事情根本無法做好,大明王朝的很多毒瘤,已經深入軀體之內,唯有採取壯士斷腕的勇氣,從根本上下手,才能夠改變局面。讓大明王朝朝著輝煌的大道前進。
皇上的口諭,在總督府裡面引發了很多的議論,絕大部分的意見,都是不能夠出兵,包括馬士英、史可法、粟建成和顧夢麟等人,都是這樣的認為。
十九日,朝鮮的使者抵達淮安,見到鄭勛睿之後,使者跪地痛哭。懇請鄭勛睿救救朝鮮,使者已經知道,打敗後金韃子的鄭家軍,就是眼前這位年輕的漕運總督麾下的大軍。
鄭勛睿沒有直接答應朝鮮使者的要求。
東林書屋。
史可法進屋之前,看見了牌匾,氣不打一處來,他本來是東林黨人,不過跟隨鄭勛睿之後。慢慢摒棄了之前的想法,雖說與東林黨人尚未徹底決裂。可行動上已經保持了距離。
「大人,屬下認為,這東林書屋的牌匾,必須要摘除了,屬下看到這塊牌匾不舒服。」
鄭勛睿的臉上帶著微笑,示意史可法坐下說話。
「大人。屬下知道,朝廷之中,錢士升大人、侯詢大人和唐世濟大人都是極力贊同出兵馳援朝鮮的,而且他們的建議,就是讓鄭家軍出兵馳援。這是居心不良,皇太極率領的十二萬後金韃子在朝鮮作戰,淮安距離朝鮮距離遙遠,真的出兵馳援,只能夠繞道遼東,到了那個時候,不要說馳援朝鮮,鄭家軍自身的補給都存在很大的問題了…」
史可法的話語是有道理的,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知道鄭家軍是不可能馳援朝鮮的,海路已經被後金韃子封死,陸路危險重重,馳援等同於自殺。
「屬下真的沒有想到,諸位大人能夠提出這樣的建議,難道如此簡單的道理,他們會不清楚嗎,鄭家軍怎麼可能馳援朝鮮,他們這是借刀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