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報大家還不能瞭解國內大建鋼鐵工業的重要性,但身臨其境後,所有人都認為大力建設鋼鐵工業和化肥工業的計劃無比正確。
現實雖然如此殘酷,經歷中日戰爭的復興軍對這種狀態的戰爭模式還是能夠逐步適應:火炮方面雖然較為貧弱,但英法提供三十個重炮營後,100mm口徑以上的榴彈炮和75mm榴彈炮的比例基本達到1:1,加上部隊本身就加大了迫擊炮的數量和口徑,在炮火方面並不比對面德軍吃虧多少。
而在輕武器上,步槍因為中日戰爭教訓,本次赴歐部隊的步槍長度一律縮短,以適用塹壕作戰;機槍不但已經增加了數量,還從英法聯軍手上要來一批劉易斯輕機槍,火力上再次得到加強;而其他手榴彈、爆破筒、噴火器、地雷等武器,在技術和數量上都不遜色於西線各軍的現役裝備。
至於在塹壕戰戰術上,經過中日戰爭洗禮的正規師以及預備役軍計程車兵,都能很好的接受烈度更高的類似戰鬥。兵陣火障模式下的指揮和作戰,可以直接使用上次戰爭的各種經驗,也正是如此,在武器彈藥沒有到達之前,遠征軍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加強原先的塹壕體系,使法軍原有的兩道塹壕防禦帶的防禦工事增加為縱深更大的三條防禦帶體系,同時後勤運輸所需的道路、河運碼頭、倉庫這些基礎設施也趁著秋雨停歇進行加強。在這些命令下達後,整個聖迪濟耶東線彷彿變成一個巨型工地,各處都有復興軍士兵在勞作。
加強防禦體系只是底層指揮部的事情,遠征軍總的安排上,除第3軍作為預備隊外,其餘第11、第9、第8、第5、第14五個軍,每個軍攜一個預備役師或朝鮮師,從聖迪濟耶以東起,由西至東分配防線;而兩個陸戰隊師單獨交由第5軍方彥忱部指揮,以加強圖勒和埃皮納勒間的防線;剩餘五個預備役師、兩個裝甲戰車師都暫作總預備隊,司令部將根據戰況合理調派他們。
如此安排並無什麼不妥,但軍指揮官中,除了第11軍的段祺瑞和第14軍的後起之秀張昌國外,其餘幾人從南洋公學開始就是同窗,參謀部的作戰計劃一出。這些人就很有意見,其中最為激動的是王世謙。按照參謀部以戰代訓的計劃,裝甲師是要拆分成連、營投入步兵師戰線進行小規模戰鬥。
當聽到周思緒給出的是這個計劃。並且解釋說這是因為洛林高原地勢狹窄不宜裝甲師展開,只能將部隊暫時分拆……,王世謙就用吃人的眼光看著周思緒,而後再看向林文潛,最後猛然站起直言:要拆裝甲師那就先把他給拆了,會議一時間鬧的開不下去。
復興軍裝甲部隊作戰理論領先於這個時代最少二十年,三年前在俄國西伯利亞軍團身上嚐到甜頭後。王世謙就希望整個陸軍都改編為裝甲師。他根據裝甲突擊戰術重新設計了戰車、自行火炮以及步兵使用越野卡車,更關鍵的是,根據上次實戰經驗、楊銳所提供真真假假的資料。王世謙已發現裝甲力量編制的重要性。裝甲師不能只有戰車,戰車需要和空軍、自行火炮、摩托化步兵互相配合,才能實現以空軍和自行火炮壓制對方戰車和火炮,以摩托化步兵配合戰車作戰。清除戰車難以清掃的障礙。如此戰車師才能真正做到迅擊千里。
多次演習後,王世謙終於觸控到戰車、自行火炮、摩托化步兵之間的黃金編制比例——1:1:1,並以此重新調整了裝甲戰車師的編制,加強了自行火炮、摩托化步兵所需的越野卡車。此來歐洲,他是想以實戰檢驗之前調整編制的正確性,可參謀部一個計劃,就要把之前廢盡心血編制好的裝甲師拆分,難怪他會如此激動。
會議很快就暫停了。等諸軍軍長、參謀長出了會議室後,周思緒對著林文潛和徐大純苦笑道:“我就說了。王鳴宇這關是繞不過去的,這傢伙平時睡覺都在戰車裡,一天不聞著柴油就吃不下飯,我們拆他的裝甲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