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個數字是非常不準確的。
因為在過去的三年,國內執行的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一直1:15上下,也就是一美金兌換1元5毛人民幣左右,這是殷俊親身經歷的。
短短的一年時間過去,不可能忽然就人民幣劇烈貶值到1美金兌換5塊7毛人民幣這樣的地步。
所以,殷俊更偏向於高盛華國在2014年製作的一張從1949-2014年的美元和人民幣的匯率走勢圖。
這裡面從49年到80年左右,匯率就一般在15-2之間浮動,這就和殷俊的實際經歷相似。
而按照它上面的走勢,在1981年,實際可以在華國國內兌換的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只是微幅的貶值。為1:17。
可是,這樣的匯率,是完全和國際上的匯率走勢相違背的。
在國外,需要87元人民幣才能兌換1美金。
而在華國國內,1美金卻只能兌換17元人民幣,購買能力大幅度下降。
說得簡單點,那就是來華國的外國人,都被宰了,在華國都是花高價錢購買了東西和服務。
這個事兒,本來看起來和華國人是沒有什麼關係的,至少是和絕大部分的華國人沒關係。
因為外匯券是外國人用的嘛,你華國人又沒有美金,去換什麼外匯券?除了極少一部分人之外,誰能有錢去換外匯券,去購買和消費奢侈品?
但是!
華國人可以不用外匯券,但他們卻慢慢的會非常迫切的需要美元。
比如說,80年代興起的留學熱潮,可是有超過上百萬的大學生和公職人員,坐飛機踏上了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的領土。
他們這些人,肯定是要兌換美元等貨幣的。
由於美元已經是世界通用貨幣,所以無論你去哪個國家,一般都是兌換成美元,到了別的國家,基本上直接都可以用,或者你去了那裡再兌換成當國貨幣就行。
甚至於學生報考託福的報名費,也是必須要用美元,這可是難倒了太多的窮學生。
裡面的被悲酸,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反正這就已經足以表明,民眾們對美元的迫切需求了。
而美元,直到2005年前後,在人民幣美元宣佈浮動匯率之前,基本上個人都是沒辦法隨意兌換包括美元在內的外幣的。
就算是你留學生,也只能憑藉學校錄取通知書,換取很少一部分的美金,就更別說那種因私護照出國時,標準的2000美金兌換額度了。
在整個80年代,你如果需要美元,那麼只能透過手裡外匯券去銀行兌換成美金。
可是這麼一來一去之間,民眾們的人民幣可就變得不值錢了起來,他們都必須要用比官方匯率高得多的價格,去購買別人手裡的外匯券。
好嘛。
外國人用美金、馬克等購買外匯券,是被政府給狠狠的宰了一刀,現在你又用外匯券去兌換美元,卻是被中間商,也就是俗稱的黃牛們,狠狠的宰一刀。
許多人一輩子的積蓄,也就在這麼兌換之間,縮水了一大截。
但這都沒辦法,有需求,自然就有市場。
去了國外,誰都知道很艱辛,身上多帶點錢,總是沒有錯的。
家裡就算不富裕的父母,砸鍋賣鐵也要去用高價購買外匯券兌換美金。
這種迫切的需求,賺錢的可不僅僅是黃牛而已,還有那些外國人。
更有,更有收益的還有華國人民銀行這個唯一外匯券的發鈔行。
因為民眾需要的外匯券越多,就必須要有更多的美元來兌換外匯券,而凡是美元兌換成外匯券,那麼他們都是要吃一大口的。
不知道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