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在這方面比起來,歐洲三大電影節根據現實情況做出的權變,就比國內要來得痛快得多——哪怕是到了今天,李謙無論是藝術電影還是商業電影,都已經在全球範圍內證明瞭自己,但在國內拿到的獎項認可,卻仍舊有限。
2004年年初的時候,李謙和鹿靈犀、秦晶晶、朱強、韓順章他們約好了一起去老校長家裡拜年,老校長就說,羊城電影節今年又邀請了他擔任評委會主席,但他推辭了,並大力推薦李謙,說應該讓這幫年輕銳氣又有才華的年輕人去主導國內電影節的審美趣味了,但是最終,這個提議被否定了。
倒沒說不夠水平,理由是,李謙還太年輕了,再晚幾年再說。
說起這事兒,老爺子一臉惋惜和無奈。
當然,李謙倒是覺得無所謂,反正羊城電影節那裡,李謙自己的電影都懶得送過去參加,這個評委會主席,做不做的,都沒多大意思。
而事實上,除了當初《紅高粱》去柏林參展,而金漢也曾一度執著地追求藝術電影的獎項認可之外,包括李謙,也包括整個明湖文化,從影視部的創業之初,就一直都是堅定地走在商業電影的路子上的。
因為在李謙看來,衣食足始知榮辱,國內那麼大一個電影市場,要是拍不出觀眾們喜歡的電影,反而放開大市場讓好萊塢的佔領,自己只是去埋頭追求什麼所謂的電影藝術,那才真的是捨本逐末了。
先把電影市場佔住,把電影市場培育起來,把華語電影培育起來,等到市場大了,觀眾的審美趣味已經開始脫離了單純的就喜歡看商業大製作的那份熱鬧,願意掏錢去欣賞和支援某些具備獨特審美的小眾電影了,國產文藝電影真正的發展機會,才算是到來了。
在此之前說別的,都沒用。
哪怕是《紅高粱》橫掃了柏林,回國後又票房很高,也僅僅只是個例而已,不足參考,也不足效法。
所以一直以來,從李謙,到明湖文化的一眾導演,乃至於演員,其實都不像國內的大氛圍那樣看重電影的獎項。
別說國內的,事實上連奧斯卡給《駭客帝國》的六項提名,以及最後拿到手的最佳剪輯和最佳配樂,李謙也不甚在意。
當然,自己去拿獎、追逐獎項,和到坎城電影節這樣全球知名的電影盛事去做評審團主席,負責評定獎項、給別人頒獎,這意義和概念,顯然都不是一碼事。
如果李謙沒記錯的話,截止到目前為止,國內的電影人裡,目前最厲害的秦渭,曾經擔任過一次威尼斯電影節的評審團成員,一次坎城電影節的評審團成員,另外擔任過一次東京電影節的評審團主席——這是中國電影人公認的電影大師截至到現在的段位。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一旦李謙成為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的主席,他的全球電影界的地位、在國內電影圈的地位,他接下來的號召力和影響力,都將會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一個質變級別的拔高。
從此之後,哪怕是在再怎麼講究論資排輩的國內,也什麼人夠資格在輿論又或獎項上給他設定什麼障礙了。
這對李謙自己,對明湖文化未來在國內的發展,顯然都是益處極大的。
於是,齊潔忍不住說:「去吧!反正公司這邊你不用擔心,《阿凡達》的後期的話,你離開一個月,也不會受太大的影響。」
然而李謙卻有些猶豫。
倒不是擔心這一答應就會把自己放到爭議的中心去,他也壓根兒就不在乎別人再質疑自己什麼,但問題是——他特別不樂意去看那些貌似深奧但拍得雲裡霧裡的電影,但作為評審團主席的話,卻必須每天看很多部那種片子!
好的藝術電影當然是會有的,而好的藝術電影給人的也的確是一種很高階的藝術享受,李謙很希望看到那些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