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青山侯府的藏書庫並不大,位於侯府的右後方。
平時幾乎沒有人來管理,畢竟陰鬼並不需要讀書,所以藏書真的不多。
稍後修改
稍後修改
稍後修改
請見諒
請見諒
請見諒
在儒家,不少境界不低的儒生,如東樓晦般,細細回想自已的一生時,眼中不禁出現震驚之色。
似乎自已,還真踏入了虛聖所言的詩、禮、樂三大境界中。
這讓他們瞬間便認同了虛聖的說法。
“或許人之一生,便是詩、禮、樂三大境界。”
在二十七書山裡,有老儒生如此說道,希望能夠從詩、禮、樂三大境界中,尋找到自已破境之路,“可吾蹉跎大半生,卻還在詩境中打轉,難以踏入禮境中”
“由詩境入禮境的關鍵是什麼?”
在儒家弟子中,不少人在自問,可惜誰亦沒有答案。
不過,卻越來越多的儒生,認同了封聖所言之詩、禮、樂三大境界,欲要以詩、禮、樂三大境為突破口。
“敢問大仁主,可是認同封聖所言之詩、禮、樂三大境界?”在大仁宮裡,不少儒家弟子在詢問。畢竟虛聖所言的三大境界,似乎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力量般,讓他們難以抵擋。
“敢問大仁主,何是詩境,何是禮境,何是樂境?”
“敢問大仁主,詩境可是無雜無念?”
“敢問大仁主,詩、禮、樂三境之後,可是聖境?”
剛從聖殿回來的大仁主,亦聽說了人生三大境界,看著大仁宮內的儒生,便微笑道:“當諸位讀盡天下之詩,習盡天下之禮,悅盡天下之樂,便可知何是詩境,何是禮境,何是樂境。”
“讀盡天下之詩?”
“習盡天下之禮?”
“悅盡天下之樂?”
大仁宮內的儒生皆是一愣,便有儒生站出來道:“天下之詩何其多,如何讀得盡?天下之禮,何其繁,如何習得盡?天下之樂,何其眾,如何悅得盡?怕是窮一生之力,亦難以讀盡其中一境,何況是三大境呢?”
不少儒生聞言,皆是點頭認可。
詩,狹義是指詩經,但虛聖所言之詩境,又豈會單單是指詩經?倘若,詩僅是指詩經,禮僅是指禮經,樂僅是指樂經,怕是世人早已經達詩、禮、樂三大境界了。
虛聖所言之詩、禮、樂,既是指詩經禮經樂經三經,但又不僅僅是指詩經禮經樂經三經。
“大仁主,如何才能讀盡天下之詩?”又有儒生詢問。
畢竟,讀盡天下之詩,乃是不可能之事。
眾儒生都好奇看著大仁主。
大仁主沉吟一下,便道:“一詩通,萬詩通;一禮通,萬禮通;一樂通,萬樂通。如此,便可讀盡天下之詩,習盡天下之禮,悅盡天下之樂。”
“一詩通,萬詩通?”
眾儒生聽到皆是思考起來。
不少天資聰明的儒生,聽到大仁主之言,猶如醍醐灌頂般,頓時茅塞頓開,滿臉的喜悅之色。
“大仁主所言,便是一法通,萬法能?”
有儒生激動問。
大仁主聽到有些詫異,便看向那儒生,滿臉讚賞道:“孺子可教。”
至於大仁主,為何認同封青巖之言,因他亦踏入了詩、禮、樂三大境界中。不過目前,他只是在禮境中,似乎快要觸控到樂境了。且,只要他踏入樂境,則有機會觸控到聖境。
至於樂境之後,是不是聖境。
他亦無法肯定。
或許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樂境之後便為聖境,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樂境則包含了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