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進行檢查處罰,並在平陳之後將整套措施搬到江南,強制灌輸,令“無長幼悉使誦五教,威加以煩鄙之辭,百姓嗟怨”。隋朝大力倡導和貫徹儒家倫常,旨在提高中央集權,削弱豪族勢力,但在政策推行中,卻無視廣大江南地區的社會特性與歷史背景,因此與江南世族謀求鞏固其地位的普遍意識形成了直接的衝突,其嚴重後果接踵而至。
其實前面提到楊堅的三大政策只是讓隋王朝變成了南陳舊地對立的一面,矛盾是在隋軍的高壓下爆發的。因為這些政策並沒直接威脅江南豪族的大部分的利益,或者說是沒有影響他們的眼前利益。我們都知道楊廣率領的南征大軍是在短短的幾個月的時間之內就把江南的半壁江山給拿下的,而這不僅僅是楊廣大軍的厲害與南陳軍隊不堪一擊,而很大部分是實際掌握著江南資源的江南世家豪族沒有做任何像樣的抵抗,並且選擇與隋王朝配合與合作。所以如果不是其既得利益受到嚴重損害,那些“顧戀巢窟”的地方豪族是不會冒著亡家滅族的風險起兵與隋朝廷對抗的。
而楊堅的另一大政策的實施就直接地觸動了那些真正掌握江南土地與人口的江南世族豪門的一貫利益,於是矛盾升級,並且爆發。
尚書右僕射蘇威“持節巡撫江南,得以便宜從事”。他被楊堅派到江南來不僅僅是為了宣傳“五教”,因為作為與高熲共掌朝政的大隋朝廷頂級大臣來做這種宣傳事宜似乎有點委屈蘇威了,況且楊堅給予他便宜從事的權利,想想作為大隋帝國的宰相難道連個宣傳事宜都要皇帝給予的便宜從事的權利。這就說明蘇威的江南之行不僅僅是為了“五教”的宣傳,而是另有重要任務。其實蘇威可以說是出生在理財之家,他的父親蘇綽,是精通算術和計賬戶籍之法的專家,在北周時期擔任大行臺度支尚書和司農卿,主管財政和錢糧支出事務,而楊堅派他到江南來也就是為了江南的財政,這就是從江南有錢人口袋裡拿錢的活。
第十九章 江南叛亂
《北史·附蘇威》說得明白:“江表依內州責戶籍”,就是隋王朝要在新拿到的江南半壁江山實行在北方一直實施的戶籍政策。我們都知道在封建王朝時代人口和土地對於統治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楊堅的行動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是必須的一種統治作為。但是楊堅和隋王朝的大臣們忽略了江南與北方已經存在的差距與隔閡,而且他們的步伐太快並缺乏一定的耐心。
被楊堅派到江南的蘇威的另一重大任務就是整頓江南戶籍,統查人口與土地的;在剛剛拿到的江南實施“輸籍法”。這一方法其實是針對世族豪門而制定的一項政策,因為在歷朝歷代,政府官員都可以享受免稅待遇的,這其實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特色。於是就有小民將自己的田產寄名在豪強名下逃稅,而豪強從中抽成。輸籍法的實質是對田主的應繳賦稅進行社會評議,評議的標準是由國家制定的,按照戶等高下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定額稅,稱為“輸籍定樣”。地方上按照這個“定樣”,由三黨或五黨的黨長組成一個“團”進行審議,依樣定戶。這項工作在每年的正月進行一次,一年中不再變更。利用這一方法,可以隱漏、逃亡的農民轉為國家編戶,透過輸籍定樣,剝奪許多士族豪門控制的依附民,削弱其經濟勢力,而增加封建國家的賦稅收入,為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戶籍制度創造了條件,加強了中央集權。這對於一個王朝來說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這嚴重地傷害到已經享受了幾百年特權的江南世家豪門的既得利益和未來利益,於是在剛剛平靜的江南掀起了一次腥風血雨。
據史書記載,從開皇十年(590)十月開始反隋的起義的隊伍有婺州的汪文進,越州的高智慧,蘇州的沈立懀,自稱天子,置百官。台州的蔡道人,蔣州的李稜,饒州的吳世華,溫州的沈孝徹,泉州的王國慶,杭州的楊寶英,交州的李春,皆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