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1949年後,被國家體委統一改編作為強身健體之體操運動、表演、體育比賽用途。中國改革開放後,部分還原本來面貌;從而再分為比武用的太極拳、體操運動用的太極操和太極推手。
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派別,各派既有傳承關係,相互借鑑,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呈百花齊放之態。由於太極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種,流派眾多,群眾基礎廣泛,因此是中國武術拳種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4]
2020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5屆常會將“太極拳”專案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文名
太極拳
批准時間
2006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hEb省永年縣、hEN省JZ市[6]
遺產類別
雜技與競技
遺產編號
6—11
歷史淵源
名稱由來
太極拳屬武術一大拳系。太極拳這個名稱是因為拳法變幻無窮,遂用中國古代的“陰陽”、“太極”這一哲學理論來解釋拳理而被命名的。
“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就是大的意思,“極”就是開始或頂點的意思。宋朝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第一句話就是“無極而太極”,並非說太極從無極產生,而是“太極本無極”之意,意即“太極”是產生萬物的本源,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之意。太極拳取的也是這個意思。太極圖是我國古人的一種最原始的世界觀,拳術和太極說的結合,逐步形成了太極拳術。[7]
太極拳一詞,最早見於署名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根據文獻和口頭資料,王宗嶽的遺作,是清直隸廣平府永年縣(今hEb省永年縣)武澄清(1880年-1884年),在任職hEN省舞陽縣縣令時,得於縣屬北舞渡鎮家鹽店,時間約在清咸豐二年(1852年)或稍晚的一段時間裡。由於有無王宗嶽此人,研究者迄今尚無定論,近十餘年來有人還提出《太極拳論》是武禹襄(1812年-1880年)的化名之作。不管上述議論誰是誰非,有一點可以肯定:王宗嶽《太極拳論》的原件,誰也沒有看到過。
武禹襄的長甥李亦畲(1832年-1892年)於光緒七年(1881年)將王宗嶽武禹囊的拳論和自身體會,手書三冊傳世,俗稱“老三本”。自藏本封面題名《太極拳論》,下注“後附小序並五字訣”。贈郝和本封面題名《王宗嶽太極拳論》,下注“後附小序並五字訣”。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太極拳理論著述。“太極拳”之名、王宗嶽和武禹襄的拳論見諸於文字記載的,均首先出於此抄本。
1928年定稿的《清史稿》,在《卷五百五?列傳二百九十二?藝術四》中記載:“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雲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嶽……至清末,傳習者頗眾雲。”這是太極拳之名見諸官方史書的最早記載。說“河北有太極拳……傳習者頗眾”,證明永年人楊祿禪、武禹襄所傳拳術已正式定名為太極拳了。[8]
創始起源
太極拳究竟為何人所創,又是何時所創,這是一個既不能迴避又難以定論的問題,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