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種叫遮光罩的圓錐形裝置成了最早的消焰器,但它只能對初次焰和炮口輝光起作用,因此只是部分地遮避槍、炮口焰。
“一戰”,對消焰器的研究一直在進行,但進展不大。這時的消焰器主要是錐形的,它曾被廣泛地應用在機槍和小口徑炮上,例如捷克ZB26輕機槍和ZB53重機槍採用的消焰器,以及蘇聯DP機槍、德國MG34和MG42機槍的消焰器等等。
日後的MG34和MG42機槍的消焰器還兼有助退器的作用,它是靠槍口端的一個小氣室使高壓燃氣對槍管起助退作用的,這是管退式武器中常見的一種形式。這時的消焰器效能均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當時人們對槍、炮口焰產生的機理了解不夠,同時也缺乏必要的測試手段。
在原本的時空裡,直到“二戰”結束之後,美國、聯邦德國和蘇聯等國對膛口焰的形成機理及抑制技術做了長期系統的研究。這一時期,除了改進錐形消焰器外,還出現了各種型別消焰器。現代消焰器已能較顯著地消除膛口焰,有的甚至在夜間射擊也不易暴露陣地。
但他們所沒辦法的事情,鍾泱麾下的常勝他們卻輕易地解決了這個難題。原因無他,智慧工廠所提供的虛擬環境模擬系統,可以無限次還原一些實驗需要觀察的物理現象,甚至還可以極度細化,便於科研人員展開分析和理論總結。
雖然每次實用都要支付許可權值,可取得的成果卻也讓鍾泱感到欣慰,物有所值。
噠噠噠
平端著25式突擊步槍,鍾泱正親身進行著試射實驗,自行體驗著單發點射、三發快速射擊、以及不間斷連續射擊等戰術動作,感受著該款武器的整體效能。
因為用的仍舊是7。62mm口徑的子彈,所以鍾泱依舊能從槍托上感受到“輕微”的後坐力。對於鍾泱如今的身體素質而言。這種程度當然不算什麼,可對於普通的人類而言,顯然就不是那麼能夠接受了。
因此而導致的槍口的晃動,會大幅度影響到連續射擊的命中率。不過點射和槍體的穩定性結構,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證了命中的精準。
不單隻要在紙靶上進行試射,還會拿特殊材質的肥皂來做子彈機理實驗,那些肥皂的質地和人體幾位相似。偶爾也會在豬肉上做實驗,也確認武器對肌肉組織的破壞效能。
槍支的生產,在超世代科技園區這裡,已經相當的接近後世的現代理念。不單隻針對武器的優越性,還要針對穩定性以及惡劣氣候下的極限使用,對於故障成因和防治手段,鍾泱都異常關注。
後世的越戰,AK47這一款落後的槍,之所以能戰勝M14和M16這些先進的槍,除了叢林地形,武器的穩定能也佔據著和重要的因素。AK47能在惡劣環境下持續使用,這一點才是他廣為流傳的關鍵性因素。
槍械族群的確立,子彈口徑的選用,影響十分巨大,所以整個試驗過程鍾泱都全程參與著。雖然不干涉具體的事務,卻也時不時在關鍵的技術上進行諮詢,以及商議一些目標的可行性。
透過後續的試驗,鍾泱才明白到,即使在有效射程內,小口徑子彈也常常需要命中多發才能造成有效殺傷,這是由小口徑子彈的殺傷機理造成的。
子彈在擊中人體後,擠開軟體組織造成創傷通道。創傷通道造成失血,失血達到一定程度,人就要失能乃至喪生。從創傷機理來說,子彈造成的創傷通道越大越好。全口徑子彈在擊中人體時,自然造成較大的創傷通道。
而更大口徑的子彈米子彈,其本身在飛行中造成的激波就十分強大,擊中人體時,彈頭加上激波形成的“虛擬彈頭”造成巨大的創傷,所以有擊中後打飛半邊身體的事情。更大口徑的彈藥的衝擊波更厲害,即使不直接命中,而只是貼近飛過,也能造成相當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