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身都對觀世音菩薩不抱什麼好感,這個故事裡就是以破觀世音的護持為樂,誰要這個雌雄莫辯的傢伙跟李世民同了一個字的名。
而觀世音菩薩自唐後為了避李世民的諱而改叫觀音,省略了中間的世字,連菩薩都要為君王避諱改名,那一干修行不圓滿的和尚們怎麼可能不懼王權?
所以在古印度風靡諸國,惹得萬千民眾頂禮膜拜,眾多國君悉心供養的佛教到了中國就演化成為君王案几上的精緻玩物,民眾自我安慰的精神鴉片。
老子五千字的道德經奠定了後世中華民族以自己為核心的利益至上原則,對於世事只注重於實際利益,而不是虛無縹緲的口號,神的號召力被削弱到了最低點。
應該說中國人絕大多數打心底是不信神的,所謂的信眾多數也只是臨時抱佛腳,逢年過節燒個香就算是虔誠了,真的傾家蕩產來供佛的狂信徒只會被人當瘋子。
比如佛教在中土的傳播就是個例子,同樣是佛,未來佛彌勒的信眾鋪天蓋地人山人海,過去佛燃燈的信眾有幾個?
很顯然,就算是信佛,華夏百姓也是按照血脈裡道門的利益思維來選擇的,以利益為重,不會真正的就栽在彼岸回不來了。
道德經就是一本講述利益爭奪的書,而且反覆強調的最關鍵地方就在於怎樣才能保證自己的生存權,一個人生存權是一切利益爭奪的基礎。
所以杜營那個時代西方研究中國文學總是最喜歡研究老子,這完全是源自於他們對於利益爭奪的敏感度決定的。
不要以為講利益就是俗,利益才是人類亙古以來不變的話題,每個人生存都是在努力獲得各自的利益。
傳統,禮儀,風俗,文化,知識,乃至於宗教都在不斷地變化適應當中,只有利益才是人類奮進的原動力,至始至終都沒有變過,可以說,只要有人就有利益的爭奪,天道是無私的,人道是自私的,利益就是人類自身的道,無可辯駁。
不要被道德經裡到處都是的不爭言論給誤導了,老子所謂的不爭,是因為如果你去強行爭奪,會付出不成比例的代價,甚至有可能失去自己的生存權。
真要是把自己搞到連命都沒有了,還拿什麼爭?只有在後顧無憂的情況下才能去爭,先要保命,再去積攢資本爭取,無為無不為就是這個意思。
杜營突然下定決心,他要在古印度傳教,把一些後期道教理論傳播出去,給毗溼奴添點堵。
………【第八十七章 如何傳道?】………
在恆河流域傳教,說起來容易,但其實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可以說難如登天。
佛教之所以以後能在古印度很長一段時間內獨霸天下,是有其內在原因和基礎的,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模仿和超越的,比較起來,佛門起碼有四大優勢。
第一是由於釋迦摩尼佛的身份決定的,他身為本地人,而且出家前是個小國的王儲,這就可以很方便的私下跟這些大多隻有一座城的縣團級國王們作平等交流。
第二點在於繼承和發揚,作為毗溼奴的化身,釋迦摩尼佛成功收編了古印度的許多神祇加入自己陣營,所以別看佛教這些神祇龐大複雜,但是很多都是從古印度教照搬過去的,並不會讓當地人感到突兀和陌生,從而達到使得古印度教徒成功過渡到佛教的目的。
第三點則是釋迦摩尼佛大膽繼承發揚了古印度的輪迴學說,並和因果學說搭配使用,終於使得它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並且最終以超脫因果輪迴為目的,很是打動了不少對現實生活狀態不滿的人,使得他們放棄今生的掙扎,含垢忍辱,去修行來生福報,間接維護了統治階級的政權穩定,受到權力階層的一致歡迎。
第四點就是他提倡的供養制度,別以為索取就會讓人敬而遠之,對於那些做了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