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進行了幾個月沒有什麼進展,朱棣再派人去打聽,才得知之前派去的使者已經被韃靼首領下令格殺,並且封鎖了訊息。
朱棣氣急,即可下令出兵征討。朝廷軍隊兵強馬壯,且由朱棣御駕親征,沒用幾天就把韃靼的軍隊打得落荒而逃。
永樂十二年,韃靼因為上次打仗,元氣大傷,給了瓦刺雄霸草原的機會,出兵攻打韃靼,韃靼沒有辦法,轉過身來求助大明,希望朱棣出兵解圍。
朱棣知道韃靼也不是啥好玩意兒,如果不是現在的實力實在不如瓦刺,哪會想到向朝廷求援?但韃靼和瓦刺是兩股能夠互相制衡的力量,任何一股強大了對大明都沒什麼好處。於是他答應幫助韃靼,進行第二次北征,以此挫挫瓦刺的銳氣。
而這一次北征,他沒有帶朱高熾前往,皇帝不在家,太子必須留下來監國。這是經過第一次北征之後,方孝孺等一干文臣努力跪諫的結果。但他帶了另外一個特別的人,朱瞻基。
此時的朱瞻基已經快十四歲了。看著騎馬跟在自己身邊的少年,眉目清俊,英姿颯爽。朱棣無端就想到了多年前的朱高熾。也是同樣的年紀,同樣的眉眼,同樣的堅定神情。
原來一晃,就是二十多年。他是真的老了吧?如果有一天,自己老得再也打不了仗,他希望還可以握著熾兒的手,馳騁在北方遼闊的草原之上,看長河落日,冬雪昭昭。那也不失為一件美事吧?
永樂十八年,北平紫禁城的修建終於完成,朱棣下詔宣佈遷都北平,改北平為北京。從翌年正月初一那天起,正式將國都遷到北京。
詔書上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乃仿古制,徇輿情,立兩京,置郊社宗廟,建立宮室,上以紹皇考太祖高皇帝之先志,下以貽子孫萬世之宏規。”
朱棣是故意這麼說的,因為遷都不是小事,他知道肯定有很多大臣會反對。只有將遷都說成是朱元璋未竟之業,他只是幫助先祖皇帝完成他建成南北兩京的心願,大臣們才不會反對得那麼強烈。
而這個方法也的確有效,詔令一出,即使是有反對之心的大臣為了表示對太祖皇帝的忠誠,也沒有激烈表現出來。而內閣七子,六部官員以及跟隨朱棣起兵的一眾大將都是支援的。連一向跟朱棣唱反調的方孝孺此次都保持了不支援也不反對的中立。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北平的紫禁城都建好了,誰反對會有用?”
朱棣喜歡聰明人,就是因為跟聰明人商量事情能夠最快的得到結果。而方孝孺雖然迂了些,但還算聰明,知道反對的路走不通,於是也就不反對。雖然他沒表示支援,朱棣已經很慶幸了。因為他要是加入了反對的行列,會難辦得多。
當然,也不是沒有反對的官員,只是膽敢反對的,都北朱棣直接罷官貶成了貧民,處決了幾個,其他官員也就不敢再反對了。
於是,永樂十八年末,朱棣成功將國都遷至北平。十九年正月初一,他也首次登上了北平皇宮奉天殿的龍座,接受百官的新年朝拜。
並在那一天,冊封了朱瞻基為皇太孫。
國都遷到了北平,離北蒙就近了,打起仗來自然是更方便了。
永樂二十年,也就是朱棣遷都北平的第二年,便進行了第三次北征,這一次可把韃靼嚇了個半死,朱棣的大軍還沒出關,韃靼首領阿魯臺已經率軍倉皇逃出了數十里,再不敢靠近大明地界。
永樂二十一年,朱棣生了場大病。但卻依然念念不忘北征之事。朱高熾坐在床邊喂他吃藥,說都一把年紀了,就別整天想著打打殺殺了。朱棣說將北蒙盡數收服,一直是他的心願,如若不能親自完成,他定會悔恨終生。
朱高熾沒辦法,最後只能說,如果你真的要去,那就讓我跟你一起去。咱們說過要並肩作戰的,有我在你身邊,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