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接下來,在有了充足的音樂作品可供選擇之後,下一步,就是製作人。
製作人的角色,承前啟後,總攬全域性。
他要負責從那麼多的音樂作品裡選擇出質量高、易傳聽、易傳唱、而且適合歌手演唱風格的作品,然後,或許是公司的簽約音樂人,也或許是獨立音樂人,總之,這些最終被製作人挑選出來的作品,會被拿去編曲,甚或錄成小樣,成為歌手發唱片時的重要選擇。
而一旦確定進入某位歌星的新專輯了,那麼,這首歌還要經歷再次的打磨,有的需要略微修改和調整歌詞或曲調,有的需要重新進行精細的編曲。
到這個時候,一首歌,才會真的走到一位歌手的面前。
曲風適合不適合?感情基調能不能找準?聲音是不是能適合去詮釋?編曲合不合適?
在這個階段,經過歌手和製作人之間不斷的來回磋磨,一首歌甚至有可能會換好多版的編曲,也幾乎總是要經歷好多次的演唱方式的調整,最終,它開始逐漸成型。
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一家唱片公司不管是自己簽下的音樂人也好,還是外出聯絡獨立音樂人也罷,它需要提供的,包括若干版本出自不同人手中的編曲、專業的製作人或監製來把控質量、水準以上的大量樂手、因編曲不同而形成的若干版本的伴奏。
到這裡,一家唱片公司的製作部門,才只是完成了第一部分的工作。
而且在這個階段,同樣有很多雖然用心去做了,但是到最後卻很可能根本就用不上的工作——比如說,一個歌手要發新專輯,要用十到十二首新歌,那麼為了籌備這張專輯,製作人就需要為他準備至少二十首,甚至三四十首歌,這些歌,除了第一開始就被淘汰掉的之外,其它的作品可能都是要按照以上那個流程走一遍的。
但是,到最後,那張專輯卻只選用了十首歌來作為最終出版發行的作品。
那麼,經歷了第一個階段的初步製作之後,接下來就是製作人的第二部分工作,那就是透過對歌手的不斷調整,幫助歌手找準感情基調、打磨出最好的錄音狀態,從而完成錄音。
而在這個步驟,除了專業的製作人和歌手本人之外,往往還需要監製這個角色的加入,當然,錄音師,和專業的錄音棚,就更是不可或缺的了。
甚至於,額外提一句,一個好的錄音師,也是很不容易培養出來的。
他必須有一雙靈敏之極的耳朵,和一顆敏感之極的音樂的心靈。一個好的錄音師,總是能透過細節的調整,包括麥克風的調節,包括收音器的擺位等等,為歌手找到最好的、最動聽的那一部分聲音,最終錄出來的版本,就會飽滿而富有感情。
然後,錄音階段完成,製作人的第二部分工作也就結束了,但接下來,還有第三部分。
那就是,後期製作。
沒有任何人的聲線是完美的,哪怕劉明亮,哪怕甄貞,哪怕廖遼,也肯定不完美。儘管經過一遍遍的打磨,一次次的錄製,到最後從錄音室那裡得到的版本,肯定已經是一個歌手所能拿出的最好狀態和最佳表現了,但它還是會有些許的瑕疵。
怎麼辦?那就只能透過後期製作,進行矯正、進行修飾。甚至對於某些歌手呈現在錄音室版本中的一些聲音細節,無奈之下,只能進行抹除。
而在這裡,不但需要大量的專業裝置,而且需要大量的專業的後期人員。
到這個階段,可以說,一首歌,乃至於一張專輯的本質部分、基礎部分,才算是終於完成。然而,對於製作人來說,他們的工作還有第四部分。
那就是整張專輯的收尾部分了,可能包括編舞、也可能包括v拍攝,但最主要的,是封面拍攝,以及封面、歌本和內頁的設計製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