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是週五。
對於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史來說,這是無比重要的一天。
自1997年、1998年中國電影票房市場突然出現斷崖式暴跌以來,經過了幾年的穩定發展,電影市場的整體熱度,和整個的市場規模,從2002年開始,似乎迎來了新一輪的全面復甦。
在好萊塢式大片在中國電影市場紛紛攻城略地拿下不菲票房的同時,國產大片也是一部緊接著一部的紛紛出爐,且幾乎每一部都票房喜人。
於是大家紛紛說,中國電影製作和中國電影票房市場的春天,一起來了。
理論家也好,還是電影人,再不然媒體,紛紛為這種大發展,找到了極好的理論支撐——國內經濟的整體發展啊,老百姓有錢了、有充足且旺盛的精神文化層面的消費需求啊,經歷過了上一次的電影市場接近崩盤的打擊之後,國產電影市場從製作到院線,完成了一輪整體的升級啊,再不然就是經歷過幾次試驗之後,國內的電影人們已經開始把握住了商業電影的精髓啊,等等,諸如此類。
所以,國內先後湧現出了《刺秦》、《黃飛鴻》、《生死門》、《縱橫四海》等一系列的大賣電影。
如果你只看票房市場的接連上漲,和媒體給出的分析,你甚至會相信他們所說的,下一步,中國電影的發展方向,就是要去征服世界,要去在全世界範圍內跟好萊塢大片一爭高低了。
是嘛,你看嘛,《黃飛鴻》和《生死門》作為實打實的東方電影,在歐美和全球範圍內的票房,也都是很可觀的呀,而且這才只是剛剛把第一隻腳邁出去而已,接下來,我們肯定可以持續的輸出優良的中國製作,拿回更高的海外票房,最終把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推向全世界。
而且,咱們中國的電影人不光是在商業上開始有成就,《紅高粱》橫掃柏林電影節,也說明瞭我們在文藝電影方面,在電影的藝術性方面,也是卓有成績的哦,我們可是兩條腿走路的,穩得很!
然而,若干年後,人們紛紛評價:自2003年的4月27日開始,國產華麗大片開始遭受到了電影市場和國內觀眾們的「迎頭痛擊」!
事實證明,大導演加大投資加明星大腕的模式,未必就能出來好電影。
而觀眾們或許一開始會被宣傳所鼓動,會為了某位大導演、某位大明星所吸引,心甘情願的買票進場,但是,觀眾絕對不是傻子。
不太成熟的製作模式之下,除了少部分用心製作的精良好片之外,這種畫面華麗、內容空洞的所謂中國式大片,一次行,兩次也有的是人買單,但第三次……
作為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2003年4月27日,週五,《大腕》的當日票房,正式超越了《大漠孤煙》。
《大腕》,當日票房3025萬,本週累計票房11379萬,累計總票房20249萬——第二週的週六週日還沒開始,周票房已經破億,上映第八天,票房破兩億!
《大漠孤煙》,號稱投資過億,大導演,大製作,上映的第四天,上映以來的第一個週五,單日票房2644萬。上映四天累計票房10632萬。
如果沒有《大腕》的對比,這個票房開局,貌似也並不是說不過去。
自2002年初夏《黃飛鴻》大戰《生死門》之後,中國電影票房市場的第二波大戰和大爆發,似乎就在眼前——這跟去年暑期檔後半程《侏羅紀公園》的突然發力不一樣,那次是它的獨角戲,而且是外來電影。
這一次,又是兩部中國電影,又是一次票房大戰,又是一次中國電影票房市場單周票房大盤沖高的好機會!
然而,《大漠孤煙》的單日票房居然不如《大腕》!
這可是《大漠孤煙》上映的第一週,誰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