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末六月初的坎城,甚至誇張點說,這個時候的整個法國,都被籠罩在坎城電影節的光環之下了。
這是又一次整個世界影壇的一次盛會。
全世界各地的電影人紛紛攜帶著自己的作品趕來,就連被歐洲的大師們紛紛譏諷為「美元電影」的好萊塢的製片人和導演們,以及那些聲震全球的巨星們,在這個時候也有不少都紛紛來到坎城。
但李謙繼續沒有湊熱鬧。
離開了英國湖區,到曼徹斯特還了租來的越野車,他隨後就從曼徹斯特乘坐火車到了倫敦,但這一次,他卻並沒有直接從倫敦坐飛機回坎城,而是選擇了乘坐渡輪,渡過英吉利海峽,進入法國。
然後,他像一個真正的孤獨的旅行者一樣,一路走走停停看看,中間甚至在巴黎看了一場法乙聯賽的比賽。
一直到坎城電影節馬上要閉幕了,他才慢悠悠地回到了坎城。
這是近幾年來,他少見的一次完全放鬆的旅行。
成果就是一隻半成品的石楠木菸鬥,數不清的照片,滿滿一錢夾的各種票根,和在英國法國各地買的一些零零碎碎的小東西。
等回到了坎城,每個人他都送了點小東西,兩個女孩子,秦諾和趙瑩瑩都覺得很有意思,金漢他們就多少有點懵逼的樣子。
走之前李謙的說法是去拜會個朋友,但誰知道,他居然在歐洲瞎轉悠去了——要知道,這頭可開著坎城電影節呢!
大家都是又亢奮又激動,他倒好,反倒藉機出去旅遊了一圈。
但李謙沒理他們,先關心了一下《孔雀》在坎城的反響,得知電影在電影節上放映之後,各界的口碑反響都相當不錯,就笑著恭喜金漢。
金漢多少有些患得患失,「口碑用處不大,還是看最後能不能得獎吧!」
李謙笑笑,沒有評價,只是幫他洩壓,「平常心!還是平常心吧!得獎最好,不得獎也影響不了什麼。」
事實上,他知道,別管口頭上怎麼不屑於國內那幫搞文藝電影的傢伙,但事實上,金漢身上的那種對歐洲藝術電影的崇拜,和對歐洲三大電影節獎項的嚮往,其實跟國內文藝電影圈裡的那些人,是一脈相承的。
這不奇怪。
從金漢在八十年代末進入順天電影學院讀書,一直到後來他大學畢業,開始跑劇組,正是中國電影行業積極地去尋求自己在世界電影之林中的地位的一段時間,並最終以令國人比較滿意的秦渭摘得威尼斯金獅獎而「圓滿成功」。
所以說,作為當時的親歷者,金漢是有這種情結的。
但是,能不能獲獎這種事情……只能等嘍!
約翰·戴斯私下裡告訴李謙,獲獎的機會是有的,但是並不大,評審團內部流露出來的訊息,大家對《孔雀》這部電影的評價,比較傾向於對這部電影的攝影和女主角給予好評,其它的,他們認為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水準。
至於明曉敬的首部導演作品《未了情》,其中飽含滿滿的因果輪迴的宿命觀,會有一些歐洲的電影人感興趣,但更多的人對這種邏輯並不太認可。
所以,約翰·戴斯個人預測,《孔雀》或許可以拿到一個安慰性的獎項,但《未了情》估計是拿不到什麼了——這一屆坎城電影節的評審團主席,是法國著名導演讓·納艾爾,這是一個觀念相對保守的傢伙。
所謂觀念相對保守,是指他更願意尊崇歐洲電影過去的傳統和觀念。
也就是說,包括中國電影、好萊塢電影、日本韓國的電影等等在內,要想在他手裡拿獎,是不太容易的。
反倒是比如印度電影、伊朗電影,乃至於希臘電影等等,在比較傳統的歐洲電影人那裡,是充滿期待,也很樂意於用獎項去鼓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