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辦公室都配有同樣的傢俱和裝置,大多數辦公室都一樣大小,只有少部分形狀奇特的大一些。大約一半的辦公室朝南,可看到500米外的大海,其他的則面對一個小山。此時院裡尚未分配這些辦公室。除了院裡的副院長們和五個系的主任們視察過之外,其他的教員們尚未有機會看過。院長正在考慮如何能夠最好地分配這些辦公室。他應採用何種決策方式?
第四個案例“國際營銷” 國際公司的老闆正面對一個難題。國際公司是一個專門負責進出口的公司,憑著它的行銷專長和經驗,公司在國際市場上推銷許多產品。由於進出口業務的特性,公司有一個很大的法律部。這個部必須熟悉不同國家的法律,特別是關於貿易合同、關稅等方面的。隨著國際市場上國家保護主義的逐漸抬頭,國際公司必須重新評估它的定位,特別是公司能否透過在不同國家建立倉儲、供銷,甚至設廠而得益。國際公司應採用何種決策方式?
這四個案例我們採用什麼樣的決策方法更合適呢?關鍵就是看決策方案的品質和成員的接受程度。案例一,正確地訂立產品的價格。品質比成員接受程度重要,(1)品質;(2)經理掌握所有的資訊;(3)一個技術性的決策必須使用所有的客觀性資料,但並不用考慮接受,所以是獨斷式決策。案例二,接受投標。(1)兩家酒店都差不多;(2)這是一個給人驚喜的餐舞會;(3)品質和接受都不重要;採用方便式決策,選擇哪一種決策方式都可以,就看方便程度。案例三,辦公室的分配。(1)假設每一間辦公室有相同的裝置;(2)辦公室的裝置並不嚴重影響生產力的高低;(3)為了讓人覺得公平,接受很重要。成員接受程度比品質重要,群體共識式決策。案例四,國際行銷。(1)一個技術的決策需要專門知識;(2)時間因素應加以考慮。品質和成員接受程度都重要,諮詢式決策。
正如這四個小案例所表達的意思,在日常決策當中,我們會有各種各樣的情況,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判斷品質與成員的接受程度,之後由品質和成員的接受程度來選擇適合的決策方式。在這些情況中,只有品質和成員接受程度都重要的時候,決策才會比較難,雖然諮詢式的決策是有效的決策方法,可是需要被諮詢的物件有能力承擔責任,諮詢的決策才會有效。如果被諮詢的物件是不負責任的,這個諮詢的決策也許會把企業拖垮。
群體決策不是最好的決策
我在之前的部分裡強調重大決策一定要理性決策,一是因為重大決策需要控制風險,二是理性決策的主要方式就是群體決策。
對於群體決策而言,最常遇到的問題是:是否能夠得到最好的決策?如果你是從這個目標出發來進行群體決策的話,就會有很大的偏差,因為群體決策一定不是最好的決策,因為它是一個折中的、考慮了多方面因素的選擇,所以要求群體決策獲得最佳的效果是不可能的事情。群體決策最大的功效是控制風險而非得出最佳決策。
對於重大的決策而言,控制風險顯得更為重要,尤其是企業有了一定規模之後,控制風險就成為主要的決策選擇,因為在這個時候,任何錯誤的選擇都可能是致命的、不可挽回的。
企業小的時候還可以一個人決策,這個時候企業可以比較快地做出調整;但是企業變大了,每一個決策影響的資源太多,可以調整的餘地就少了。
企業規模變大的時候,管理者更加要謙虛和藉助於群體。大規模的企業一定要養一些人,這些人幹什麼用?這些人就是控制流程,控制風險。從某種意義上講,大企業一定要支付系統和流程的成本,而支付這些成本的價值就是控制風險。企業創業的時候,可以個人做決策,因為在這個時候,控制風險不是主要的任務,獲得機會才是更重要的,一個人決策有利於快速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