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最後發現這部小說有點意思。寫這本小說的作家邏輯思維能力很強,推理出來的世界竟然有實現的可能。
這個時候的丘吉爾還沒有對書稿重視,直到1929年他才發覺《高堡奇人》的重要性。
此後,他曾兩次前往美國,拜訪美國各界人士和政治領袖。
其目的就是查探《高堡奇人》的來歷,和他一起的英國間諜抓捕了多位和書稿相關的美國人,進行審訊。
1931年12月,在丘吉爾第二次美國之行中他遭遇車禍。若非搶救及時,可能死於非命。
這是美國情報部門的一次反擊。
此時的美國政府已經意識到書稿的存在。在全國進行了一次大範圍的搜查。
科爾比美國政府行動的要早。
在1930年羅斯福連任紐約州州長之後,他就利用羅斯福的關係對書稿進行過追查。
科爾清楚出版社對於廢稿的處理方式,要麼送到垃圾站,要麼放在出版社的雜物間。
他先是透過加州的郵政系統查到了書稿的行蹤。
接著在美國各地十八家出版社的廢稿中依次尋找,五年過去了,大部分出版社的廢稿早已被送到垃圾站。只有兩家大型出版社還保留著廢稿。
最終,他在推擠如山的廢稿中找到了兩本《高堡奇人》的書稿。
找到書稿後,科爾沉思良久,決定相信羅斯福,並把書稿送給了羅斯福。
這就是為什麼科爾是羅斯福最值得信賴的人。
此時的羅斯福已經有了競選下一任總統的打算。但他必須要面對現任總統埃德加胡佛。
胡佛不僅僅是美國總統那麼簡單,他還是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局長,也就是美國情報部門的最高長官。
1924年,當時還是一名司法部年輕律師的胡佛被任命為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局長。
在隨後的48年裡,美國換了8位總統,16位總檢察官,但聯邦調查局的局長卻始終叫做埃德加胡佛,他可以說是美國最有權勢的人。
1931年,羅斯福在宣佈競選總統之前,和胡佛秘密會談過一次。
沒有人知道他們都談論了什麼,沒過多久,美國聯邦調查局進行了改組,成立了一個專門的部門,這個部門擁有極高的許可權,直接對聯邦調查局局長和總統負責。
正是這個部門策劃了在紐約對丘吉爾的車禍事件。
這是一次嚴厲的警告,事後丘吉爾並沒有追究,而是返回了英國。
由於佔據了地利之便,美國情報部門最先在洛杉磯展開了搜尋行動,他們要找到當初郵寄書稿的那個人,也就是傳說中的“高堡奇人”。
一個國家的力量極為龐大,只是剛開始他們就找錯了方向。
因為書稿是用英文寫成,字裡行間透著為美國人擔憂的深沉感情,在專家分析之後覺得作者應該是位美國人,而且文化程度不高,否則文筆不會這麼爛。
從信封和郵票可知這個人正是在洛杉磯本地購買,有很大可能就是加州本地人。
從書稿的紙張來看,此人或許在印刷廠工作,能夠接觸到印刷裝置。
還要對印刷機的型號進行排查,以及所使用油墨的產地,這些都需要時間。
於是,美國情報部門就把目標鎖定在生活在洛杉磯的美國白人身上,年齡大概在十八歲到四十歲之間,會使用打字機,有印刷工作經驗等等。
就算是這樣,想要找到一個人也無異於大海撈針。
這個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其他國家在美國和英國安插有間諜,這兩個國家在尋找一本書稿的訊息不脛而走,引起了各國的關注。
間諜們透過收買或者逼問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