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軒把真實的生活拿出來寫成劇本,這需要極大的勇氣。
戲劇高於生活的部分,說的高雅一點是從繁瑣的生活小事中提煉出主要的情節。
其實就是為了粉飾生活。
觀眾看戲,一方面想要在戲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這樣才有代入感,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想看到真實的生活。
因為真實的生活太殘酷了,他們不願意接受。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戲劇喜歡大團圓的結局了。
觀眾既有了代入感,又有了生活中不曾有的幸福感,於是,他們在戲劇中得到了心理補償,得到了滿足。
這是他們喜歡一部戲劇的原因所在。
這和後世的讀者看網路小說是一個道理。
讀者在看網路小說的時候總是強調代入感,這個代入感就是要在人物設定和故事情節上符合大多數人的經歷,也就是貼近生活。
不過,讀者又希望網路小說中沒有現實生活中的鬱悶情節,想要爽起來。
主角不能被打臉,不能受委屈,女主角不能死,不能有外遇,不能有任何不爽的情節,否則讀者為什麼絡小說。
這就是在粉飾生活。
所以,無論時代如何發展,人的共同感情需求是相同的。
當然,這其中還有另外一種藝術形式,那就是悲劇。
比如,莎士比亞的《羅密歐和朱麗葉》,男女主角都死了,照樣是經典戲劇。
中國的《梁祝》也是男女主角都死了,可最終他們竟然化作蝴蝶雙雙飛走了。
經過對比,就能發現西方人比較能接受生活化的戲劇,東方人則會對生活進行粉飾,留下一點希望,很難脫離大團圓的結局。
《日出》和《雷雨》這兩部話劇都是悲劇,一點都不給人留下希望。
在網文上屬於虐主,不對,連主角都死了,那就是虐觀眾了。
但這樣的話劇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鄭證秋看《雷雨》的時候覺得壓抑,他為兩家人的悲慘遭遇而痛心疾首。
他看《日出》的時候更加壓抑,他為整個社會的黑暗扭曲而深惡痛疾。
《雷雨》是人生的大悲劇,《日出》是社會的大悲劇。
這是鄭證秋佩服林子軒的地方。
他和林子軒的家世差不多,但他絕不可能像林子軒一樣對自己,對這個社會進行如此深刻的剖析。
這或許就是一個文學家所具備的基本素質。
第七十九章 生活更像是一齣戲劇
洪慎對《日出》這個劇本愛不釋手。
以他專業的眼光來看,這個劇本和以往國內劇作家的劇本不同。
從形式上說,它很正規,完全按照國外戲劇劇本的標準來寫,不像以往國內文明戲那麼粗糙,而是非常成熟。
從內容上講,更是突破了國內話劇崇尚的大團圓結局,以悲劇收場。
從藝術水準上評價,從語言到結構,以及對社會黑暗的揭露,都是質量上乘之作,不比外國劇作家的作品遜色。
這才是中國話劇界需要的好劇本,這才是現實主義的好作品。
話劇從1906年傳入中國後,就受到中國戲劇的影響,在和本土戲劇結合的同時,也附帶了很多的陋習。
這是話劇無法在中國興盛的原因,因為劇團不夠專業。
洪慎在國外學習戲劇專業,就是想要學習外國劇團的經營模式,回國改變中國話劇的現狀,他可是要立志改革中國話劇的男人。
他要把美國戲劇界的先進經驗移植到國內的劇社,成立一個正規的演出團體。
至於到南洋兄弟菸草公司上班,只是為了領一份薪水